香港首富從何時開始被香港人“妖魔化”?
又或者,
香港首富真的從殷實商人變成為“妖魔”嗎?
香港首富的財產暴增歷程,要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擔任
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的 馬世民 是如何為李氏家族財產打下穩固基礎。
馬世民
出生於英國,年青的時候曾經投考法國外藉兵團被取錄,取得法國護照的五年歲月裡,這位年青英國小伙子從“僱傭兵”的服役日子裡接受人生嚴格的磨鍊;亦開了他的“眼界”,世界觀擴濶了。
從 法國外藉兵團 退役之後,馬世民 在 怡和洋行
得到在遠東地區工作的機會,14
年之後與朋友開設Davenham
Investments公司自立門戶;過了數年業績良好的日子,他的公司被
李嘉誠收購及聘用這位有從軍經驗的英國人出任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開始了 李氏家族生意國際化的階段。
馬世民 替
李氏家族工作十年之後離任,和記黃埔再一次回到華人手上管理;霍建寧 接替 馬世民 的職位至今,在“資產增加”這個最重要的評分標準上,他更勝馬世民;但是,李嘉誠
本來擁有的“殷實商人”稱譽卻消磨殆盡,這一點與 馬世民 朝代相比較,這位英國人卻能夠盡力在“利潤”與“名譽”兩者之間取得一個最低限度的平衡。
聘用 霍建寧 接替 馬世民 管理 和記黃埔
是一個管理文化上的轉變,是從西方經營管理文化 改變成為東方模式的“做生意”,遇上了機會“有錢就要賺到盡”可能就是霍建寧 的“企業文化思維”;結果,和記黃埔
在接近二十年的華人管理文化當中,開出了一條“定例”,就是“不守舊於法例規限”努力找出“賺錢”的空間;在“賺錢”的過程當中,盡能力降低“風險承擔”來保障所得的“利潤”;當中,“外判文化”被徹底應用在每一個業務範疇裡。
這一整套“企業思維”在創造“利潤”的範圍裡,表現驚人,無可挑剔;但是,卻創造出僱主與僱員的“楚河漢界”,企業大老闆
跟 前線員工基本上是沒有任何關係;如此,就漸漸地形造出一種“老闆”對“員工”涼薄的氣氛。
今次 貨櫃碼頭罷工事件,正好展示出
和記黃埔接近二十年的華人管理文化開創出來的一整套“企業文化思維”在“盈利”每年大幅增加的同時亦大大降低了“企業”在社會裡的“聲譽”;把一個“殷實商人”的形象改變成為“妖魔”的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也並不是可以由社會個別人士強行“套牢”在當事人身上,當中必然是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公眾認同”與“社會批判”。
其實,這也是“華人企業”傳統不重視“公關”的結果。
在歐美國家的“企業文化”當中,“公關意見”是對業務營運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力;但是,在“華人企業”的傳統裡,只會認為“公關”是用來“飲飲食食”的環節,與實際業務沒有關係。
當一個“企業”並不重視“公關”的作用,情況必然只會朝著“糟糕”的方向發展;“以氣用事”絕對不能夠“改善形象”;反而,懂得善用“公關”的企業,不單只能夠為“企業”塑造出一個“有社會良心”的“企業形象”,也可以在問題“爆發”之後,把“殺傷力”降底到一個最小的程度。
從“公關”這個角度而言,由 霍建寧 管理的
和記黃埔 絕對是一個失敗的企業!他提倡的“企業文化”亦可以說有份參與塑造出“李家妖魔”這個形象!
成功的“公關”,就是最懂得成本效益的部門,他們知道如何運用最小的成本“金錢”去為
企業 賺取 最大 的聲譽。一直不重視“公關”的 和記黃埔,如今就面臨一次香港史無前例的“企業公關大災難”;試問,有誰人可以收拾這個爛攤子呢?
其實,必定會有這麼的一個人存在;只是,企業最高負責人
會否 重視 與 實行這個有能力化解公關大災難的人提出來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