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66 歷史裡的神秘人物耶穌

現在的世界主流追本溯源都是從“耶穌”作為濫觴,故此,不論我們是否真心的相信這一門“基督宗教”,也不得不承認今天是201581
這已經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生活,每一個星期經過六天之後,第七天就是 星期天,基本上不用去工作 和 上學;因為,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就是用了六天的時間,到了第七日就“休息”!
我們就算不相信這個“創造的過程”,也會願意去接受星期天不用上班和上學 的“定例”;因為,我們都習慣了!
習慣了的事物,就是不再需要去問“為甚麼會是如此?”;故此,縱然在宗教裡有很多簡單的 教條定例 是絕對的不合“邏輯定理”,也會被置諸不理。
在一本 英語的世界歷史概述 著作裡,發現到編輯這部著作的團隊,在敍述“基督宗教歷史”的篇章裡,保留了“歷史對事件的客觀性”,以相關人物的 正確 出生年月及可供翻查的文獻作為對照基礎,展示出 一些“基督宗教”對於自身的定位在邏輯上的謬誤。這些相對矛盾的“宗教權威性”不單只沒有被現今世界的“求真求知要求”所 拉倒;反之更加讓“信徒”確信“宗教真理”的價值所在,就是要“堅定不移”的去“相信”。
1001 DAYS THAT SHAPED THE WORLD 的篇章裡,p.81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的內容當中,列舉了一些相關人物在歷史記載裡的行為 跟 《聖經》所記載的截然不同!
在 《聖經》裡 在耶穌出生的時候,希律(Herod) 是 猶大 地區的王;希律 在歷史裡 是死於公元前 4 年。但是,基督徒 都會接受這種年份上的少許誤差。
羅馬 屬省 敍利亞總督確實下令要向全省徵稅,徵稅的命令是在 希律死後十年 公元 6 年頒佈的,沒有 要求屬省人口要回到原居地進行登記。但是,基督徒 都會接受這種年份上的少許誤差,也會接受 文獻檔案記錄的不完整。
一個歷史記載當中 早於耶穌出年之前就死去的 希律,也沒有可能下令在猶大地區搜尋剛出生未滿月的男嬰,以消除對自己王位的威脅。
這些就是 歷史 裡 跟 基督教傳統約定俗成的教導相悖。

著作 來到描述 耶穌 受難 隨後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的篇章,以一段文字在形容信徒 跟 宗教 的關係;Although no one saw it happen and no more than a score of people claimed to have had any direct evidence afterwar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body of Jesus from his tomb, and his disciples’ conviction that he subsequently visited them arguably changed the world. Millions of people have found a direct and personal belief in the literal truth of this apparently impossible event, with dramatic effects on their morality, culture, and ethical  and political behaviour.


這就是一群忠於歷史事實的人 展述對於 基督宗教 對於 人們 及 世界 的影響。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31 一年之後

伊德媽 離開之後的生活 是跟從前有著一種明顯的不一樣感覺。
這種感覺是 凌亂的,是明明知道有著千言萬語在心底卻又沒有方法把 這種情感用 言語清晰的表達出來。
“人生走到了終點之後,還在生的人會是如何的繼續生活下去呢?”
對於已逝者而言,已經是“管不了”。
所有的 追憶 與 思念 都源於在生命裡的一種“放不下來”!
每一個的 人生,都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過幾次、十數次、數十次,甚至是過百次的“放不下來”;當中,有些回頭查看箇中因由,或許都只是一些霧裡看花的誤解,在百年身後笑說這些也只不過是兒戲之事。但是,在回頭太難的當下,可能還是會深深感覺到一種錐心的感覺。
或許 是 自責 沒有把事情辦得更好;也可能是 因為 發覺到自己 根本 甚麼也沒有去做。在 生活裡茫然踱步的日子 游移於兩極之間沒能找到一處棲身之所。
在自以為 窮盡天理 與 人情 之後,我們 好不容易 為 活下去 找到一個“理由”和一個“目標”,把一切相關事情都準備妥當之後,開始沿著那條建構在腦海當中的小徑一步接一步的走下去,一切都看似是“迎著更好的方向”!
但是,這種 還未 完全安頓妥當的情緒,就是會在 偶然的一刻,隨著一些偶然的事情,把整個本來認為是安排得 天衣無縫 的計劃 徹底顛覆過來;緊接著就是一身的疲態展現於人前,真正感受到“倦了”;縱然曾經 螳臂擋車,最終 也只好去坦然面對自身的能耐不足以變天。
半生不死的 活了幾天,再重新審視 理想 與 現實 之間的距離,或許 真的是太遙遠了;需要 另找一條相對而言輕省的路線。
人在這種 建構 與 拆毁的循環當中,往往都會從靈光一閃的瞬間 想到了“形而上者的存在”;在沒能夠掌握的生活裡,總是會去期盼 明燈會在眼前點亮。人生 的高低起跌是否可以找到一個 平衡點,此刻就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放得位置太高的埋想,總是要去 妥協,把 它 放回一個 人力可以觸及的地方。
日子 將會過得 輕鬆 還是 沉沉!
日子 將會過得 苦澀 還是 淡淡然的滋味!
日子 將會過得 寂然 還是 姿采!
種種 相對性 的生活模式都會在 不確定的人生取向日子裡,此起彼落的展示在眼前,讓 人 自己去選擇。
有些時候,人是會選擇錯誤,也會到了很久的以後才會知道 自己是選擇錯了。有些人是會把習慣了的錯誤看成為只是小小的不完美,把它接受下來,改變自己的思想意念去 遷就這個小小的不完美!還會努力去說服自己,這已經是最好的了!
或許,很多人都會很積極的去 跟 很多小小的不完美一直生活下去;這說來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矛盾存在於當中;幸運的,就是 人 確實擁有這樣的一種本領,在如此的世道裡,有這麼的一種能耐去面對“非我所願”的現實,倒也是一件不太糟糕的事情吧!
唏,我也是正在運用這種本領呀!

我們 倦極而睡之後,一種無名的感覺彷彿把眼前的世界粉飾得美輪美奐,甚至可以看到就在不遠之處有一個命運的使者在向我們招手;於是,我們 會再一次說服自己趕快收拾行裝,朝著命運的呼喚走過去。只是,在走不到一半的路程卻又察覺到再一次迷路了。
“迷路”真的算不上是怎麼的一回事,最難自拔的就是讓自己一直 “迷路”走下去 而又 經常 怨天尤人!

(這是 伊德 找工作的腦袋急轉彎)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58 羅馬共和 的 辛奇那圖斯 身教何謂公民責任

在 古羅馬共和政體時期的歷史裡 有一位在 危難時期 被任命為 獨裁官 主導全羅馬軍政大權的人物 名叫 辛奇那圖斯。
當時的 羅馬 在放棄 王者政制之後,採用了 一種 三方權力平衡的政治制度,“共和政制”;羅馬公民、元老院、執政官;這個三方權力架構 產生了一種政治制衡作用,沒有 過多的權力輸送給任何一方,避免了形成大權獨攬於一人身上的情況出現;但是,卻產生了一種面對危急事態發展的遲疑不決情況,這種缺陷在 羅馬 實行 共和政制初期 的邊疆不穩現實情況更趨明顯。
那年,羅馬 仍然要在“戰時季節”忙於 派調 軍團在邊疆領土迎戰來犯的 “外族”;在 情況不太危險,“對手”並非強敵之流的慣常戰事當中,兩位 執政官 就算只是“軍事頭腦平庸之輩”也可以憑著 羅馬軍團兵的老練戰鬥本領 輕易打退“入侵者”;但是,在出乎意之外的 “強敵”出現在眼前的時候,一般的平庸執政官卻沒有能力去擔當領軍抗敵之責;只能夠在危急關頭,拔擢“良將”委以重任,領兵出征。
辛奇那圖斯,是一位退役的羅馬軍團中層指揮官,他並非顯赫的名門之後,縱然 天生 是良將之流,也沒法在羅馬軍政界 取得一席之地位;故此,在退役之年,回歸故里,過著踏實的農耕生活,心滿意足,不作非份之想。
那年,羅馬強敵當前,兩位 現屆執政官 沒有能力打退來犯疆土的 外族戎馬;他們 跟 元老院議員們 相議之後,決定 委任 一位 任期半年的 獨裁官,給與他 羅馬最高的軍政大權,以謀劃“戰時應急措施”。
辛奇那圖斯 ,在 接獲 執政官的 委任通報之後,沒有 遲疑,也沒有討價求償,立即整理行裝,組織 獨裁官的 幕僚班子,以最快的速度 帶領 羅馬子弟兵 趕赴邊疆迎戰來犯的 外族強敵。
擅戰的羅馬子弟兵 在良將 辛奇那圖斯 的領軍之下,大獲全勝。
鳴金收兵 之後,回到 羅馬,站在 眾多 名門顯赫的羅馬軍政巨人面前,辛奇那圖斯 神情自若,沒有多言,也沒有求償,把 任期還剩五個多月的 獨裁官 職權 交還給 執政官。
離開 首府羅馬城之後,辛奇那圖斯 回到自己的郷間居所,捲起衣衫,彎下腰肢 繼續他的 自耕農生活。

這就是 “公民責任”的歷史引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