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13人喜歡找尋源頭


2009年7月30日上午5:59


        

當 人 抬頭凝望夜空中的點點繁星,就是回顧“星空的歷史”;看著閃閃的星空,或許會問:「那個時候的這顆星,發生了甚麼事情呢?」
 
1923年,史學家 顧頡剛 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念,顧氏認為中國先秦時代的古代史,是由民間傳說的不斷累積而形成,經先秦及漢代學者的整理,重建出一套上古史的系統。顧氏比較《詩》、《書》、《論語》三部書中所載古史記述,發現禹 的傳說是西周時就有,堯、舜 是到春秋末年才流傳起來,伏羲、神農 則到戰國以後才出現,於是他提出一個假設:古書中所講的古史系統是由不同時代的神話傳說一層接一層地積累而造成的,神話傳說發生時代的先後次序和古書中所講古史系統排列的先後恰恰相反。

1)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伏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等。
2)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在孔子時,舜只是一個「無為而治」的君主,到了成書於戰國時的《堯典》,舜被傳述成了一個「家齊而後國治」的聖人,到孟子時就成了一個孝子的模範了。
3)不同時期對前代歷史有不同的傳說,形成了對古史認知過程的演變。我們即不能知道夏、商期歷史真貌,但可從戰國時期對夏、商史事傳說,知道戰國時所認知的夏、商史;漢代的夏、商古史傳說,則成為漢代的夏、商史的認知。
《中國疆域沿革史》顧頡剛 史念海

以上的中國歷史往後演變的論述,是伊德在書本中看到的摘要。
人,真的有一種“尋根源”的慾望;在心靈的深處,隱藏著一份不知應該放在何處的“人生定位”問題?
“當下”的環境,究竟是如何的出現在眼前呢?
眼前的“當下”還未形成之前,是甚麼的原因促使那個“可能的當下”成為可供感受的現況?

今天,天文學告訴我們,當下的宇宙萬物,都是源自於一次“驚天大爆炸”。
我們的肉身、思想、愛、恨、慾、念等等,都是這一次“驚天大爆炸”之後的遺產!
天文學的所有知識,可以這麼說:「是為了要去理解宇宙根源的問題,從而讓 人 對當下的生活有所依據!」
是甚麼依據?
就是為當下的存在找一個合宜的定位!
知道了,生命的源頭來自何方;按理推論,理應可以得知生命將會走向何方!
也可以預知會有甚麼遭遇!
這就是“尋找源頭”的原因!

普通人,真的很難去理解,了解百億光年以外星體殘骸影像對於人類而言有甚麼的意義?
或者,當人真的普遍明白,宇宙萬物本是同源之後,這個世界可能真的會減少了很多“你死我活”的相爭;
或者,當人凝望夜空的時候,真的感覺到“敬畏”與自身的“渺小”,人才會懂得包容;
或者,當人從燦爛星光之下,了解到所擁有的知識是如何的不足,人才會懂得謙卑;
或者,就是要等待到人真的明白到“不需要去鬥得你死我活”、懂得包容、懂得謙卑之後;世界才會變得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