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德…你現在還相信上帝嗎?」
阿蒙不經意的一問,讓伊德靜心思考了一會兒,之後說:「…現在還是相信!」
「真的嗎?」阿蒙帶點懷疑:「…從你的外表看來…不像樣吧!」
「不錯!」伊德淡然地說:「真的不一樣了!但是…還相信!」
“還相信嗎?”
曾經讀過《宗教經驗之種種》這本書,在書裡找到了一部份的答案。
一個在宗教信仰環境之下成長,而又曾經深深感受過“信仰大能”的信徒,在心底裡是牢牢的把信仰融合於生命裡,縱使遭遇到“衝擊”,往往都能夠在一段時期之後重新對“信仰”抱有盼望;在當事人而言,這份盼望,是真實的;甚至可以成為面對“衝擊”的保護網!
在某些較為特別的情況下,當事人在現實的生命裡所遭遇到的種種不幸,讓“宗教熱情”消散了;但是,早前對“宗教”的深刻經歷,卻不會就此消失,而只是退到幕後;在某種情況下,“宗教力量”仍然對當事人發揮著影響力;若以100%來容形這種“影響”的力量;那麼,在經歷人生低潮的日子裡,“宗教影響力”對於某些人而言,有可能只剩下不到20%;這20%的影響力卻足以讓當事人仍然保留著一件“宗教的外衣”穿在身上。
這一件“宗教的外衣”,可以在不太刻意的情況之下,讓當事人保持著一種對“宗教”最低限度的“相信”;這種“相信”驅使“當事人”按時出席宗教活動,甚至在外在行為上表現出與“火熱”時期的信徒無異的“行為”!
這種沒有了“實在感受”的宗教行為,可以說是如“行屍走肉”般的“宗教信仰”!
身處在“行屍走肉”狀況下的“信徒”,在心靈裡是再也感受不到“神的愛”,外在的宗教行為變成了“習慣”。
當一種“習慣”的時間久了,若然沒有一種特別的外在力量影響,當事人是沒有“理由”去改變那種“行屍走肉”式的宗教行為!也就是說,“感性觸覺”的影響力,不足以推動“理性思維”去重新整理“封存已久的”宗教情懷。
沒有了“宗教情懷”的信仰,是“死板”的!
倘若,把“宗教情懷”放在一個在成長過程裡是以“理性思維”作為主導的當事人身上;因為,當事人從來沒有經歷過“宗教經驗”,故此是不可能把只可以運用“感性觸覺”來領受的“宗教情懷”聯繫到早已經習慣了的“理性生活”!
當“理性思維”判斷現實是不可能的時候,“感性觸覺”若不能夠提出一種“超脫現實”的盼望;那麼,“宗教信仰”便會失去駕馭“逆境”的能力,不能為當事人
提供一種“非理性”的忍耐力 與
盼望;若然,“宗教信仰”沒有了“忍耐力”與“盼望”,信徒便會成為了“宗教上的行屍走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