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63不斷重複的未來


2013年5月1日上午5:28



這麼多年來,一直都希望能夠真正確認一次“信仰”的“力量”在人生遭遇到“意料以外”的時候,對於在面對眼前“意料以外”事件的積極“價值”;而並不是那種“順著其他人”一起去“附和式”的“湊熱鬧”開口說 一兩 句“感謝神”的說話來換取同道中人的“認同”。
就是這麼認真“看待”心目中的“信仰”,才深深感受到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簡單地使用“宗教語言”去說服自己“旨意”如此必有因;“把事情都交託給神”這麼“老氣”的說話,現在已經再也說不出口了!
發生在 伊德媽 身上所有不幸事情都是理所當然?
這是一個“深層次的人生問題”。“人”可以簡單的去選擇“信仰”的要求不去堅持探究問題的因由,不論是“好”與“壞”、“善”與“惡”、“合理”與“不公平”;總而言之,生活在世間裡的混淆,都以“接受”就是“如此”這個“解釋”來“填補”人生的“不可測”所塑造出來的“空洞”。若然“人”打從心底裡真的能夠達到這種“信仰”要求,“信仰”就必然是“無敵”的!
所以,一個不能夠簡單地認同“旨意就是如此”的人,始終不能夠去理解眼前的事情是有著一份“普世價值”的“蝴蝶拍翼效應”;發生在自己“至親”身上的不幸,是要為將來發生的事情而“安排”!這種“關連”就是怎麼的說,都是難以認同當中蘊含著的“造物神奇”是一種“恩典”“死人塌樓”也是恩典!這份內在境界太高了!
因為,自己是一個“當事人”,就絕對不同於旁觀者能夠對於發生在別人身上的遭遇可以從心底裡冷靜看待每一個細節,自認為明白了之後,打從心底裡去說一句“感恩的說話”
“宗教”就是需要“信者”放棄“自由意志”!別無他求的把“宗教”看成為人生唯一的出路。這對於很多人而言,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但是,對於 像 伊德 這麼樣子的人而言,就不太有功效了!
很多宗教內的人,都會認為像 伊德 如此的“人”只會“徒增苦惱”,並不能夠從“深思”種種“意料以外”的事情當中更加明白世事的各種前因後果,好讓能夠領悟何謂萬事都“互相效力”這個在不被人注意到的日子裡不斷讓“人”“世界”進步的力量,往往就是從“深思”種種“意料以外”的事情當中不自覺地從“意念”裡走出來。
“太陽”不是環繞著“地球”轉動!
“地球”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這些“意念”在宗教控制一切的年代裡是“威脅”宗教權威的“邪說”,絕對不能夠容於世上!
這是“宗教”的一項錯誤!但是,這麼樣子的一個錯誤,卻被刻意地延續下去了以維護“宗教權威”對於信徒“自由意志”不能夠輕鬆地萌生“宗教”以外的思維來解決人生種種問題。
這並不是說“宗教”犯了錯,只是握有宗教大權的人以一種“狹膉”的思維模式來看待“異見知識”;“錯”的都是“人”!
現實裡,“宗教”意念都是從“人”的口述傳揚;故此,當握有宗教權的人不幸地又是“思想狹隘”的人,宗教就不再彰顯包容的胸襟。於是,走出了一個宗教思維,就是人需要甘願成為“主的奴僕”才可以得到“自由”;這有沒有甚麼問題呢?
因為害怕“自由意志”產生出來的“不可控制後果”,就放棄了“它”,不再去問“為甚麼”?這有沒有甚麼問題?
可能,理解錯誤了!
“宗教”並不是要求“信徒”不要去問為甚麼?而是希望在前路不明朗的日子裡,信徒 可以借助“宗教信仰”散發出來的力量得到心靈裡的安慰,不再“急性子”就在這一刻明白所有的前因後果;就在不至於“心死”的等待裡,“人”就長大了!長大了之後,就不再執著於“一時”,懂得以一個整體的觀念來看待人生裡的一部份“難受”;從這個“立體觀念”來看待人生,就不會太過苛刻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如此,生活態度就會開始變得“從容”;“從容自若”看待人生,一切都不會那樣子的糟糕了!
 
只可惜,“人”就是習慣用平面的角度來看關連“自身”以外的事情,並不會使用“立體”的感觀來看待事物;而“萬事都互相效力”就是很多個“立體”的組成現象,以“平面”的角度來尋根究底永遠都找不到答案;立體思維遠遠超出了“人”的習慣和 認知能耐。
故此,大多數的“宗教”都會要求以一種“放下擔子”的心境來“活”;所謂的“擔子”就是 人生所遇上種種“意料以外”的現況;若然真的“放下了擔子”之後,就會不再執著;不再“執著”的時候,就會看到世界除了曾經讓自己“糟糕”了大半生的事情以外,還是存在很多“美好的事情”;當“美好”的事情不只是眼睛看到,而是心靈也同時感受得到的時候,世事就會跟從事不再是同一個“酸呼呼”的模樣了!
這就是“宗教信仰”的“鎮痛”力量;當不再感覺到“痛楚”之後,感觀觸覺就會重新接收從前因為“痛楚”而截斷跟世界的連繫,心靈 或許就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結束“憂鬱期”;這就是心靈的“得救”!
來到這裡,必然會引來很多個“讚”!
只是,一個“讚”字對於 伊德 這麼一個愛“想多咗”的人而言,卻沒有多大的“作用”;同時,“宗教信仰”的“鎮痛劑”卻沒有在 這個“想多咗”的人體內發揮藥力!
 
明白了 宗教 的力量就是在某一個時刻提醒“人們”不要再去“執著”;放手,接受眼前的一切就是本應如此的發生;縱然有點兒不明所以,還是選擇不去執著。
或者只是說“不去執著”是不足夠的解釋 宗教力量 所產生出來的“鎮痛作用”;更穩妥的說,就是“不去執著於眼前的不如人意”,心底裡確信現在的“不幸”是為了成就將來的“美好”。
有了這樣子的一個“未來”,眼前的所有不幸就會變得不再那麼的沉重!
一個“未來”絕對會給與很多人“希望”!
但是,換上一個不會更好的“未來”正在“未來”等待著“你”!那麼“鎮痛功效”就不會那麼明顯了!
這麼的說,理解嗎?
 
現實生活裡的 伊德,就是每一天都在照顧一個不會康復的 伊德媽;過去了的十八年是如此,現在如此,將來的日子也將會如此;未來 就像今天,沒有絲毫的改變。
究竟 一個老人家 全身癱瘓躺在病床上,在 宗教信仰的解讀裡蘊含著甚麼“造物神奇”的旨意呢?
《舊約聖經》裡的“約伯”遭遇上“家破人亡”,“身患頑疾”的不幸,都只是因為“上帝”跟“魔鬼”的一場“意氣之爭”;這樣的“意氣之爭”有必要嗎?
在 宗教思想裡,這當然是有必要的,“人”“神”有別!就是一個根本性的信仰原則;“神”想怎麼樣子的去幹,根本不需要事先徵詢“人”的意見;一個自認為擁有宗教信仰的信徒,從第一天接受“宗教信仰”作為“處世態度”開始,就會被“教導”或“灌輸”一種“順服”在“形而上者的意志”的“人生態度”;“不需要疑惑,只要相信造物主所作的安排,都是美好的”;如此,才能夠領悟“生有時”“死有時”、“幸福有時”“災禍有時”的“相對二元論”在宗教信仰裡所蘊含“神權”凌駕“人權”的觀念;說得簡單一點兒,就是不要去問“為甚麼”?
一個面對事情就會去問“為甚麼”的人,在“宗教信仰”裡卻要求不去問“為甚麼”?只要“相信”造物主的安排總是“美好”!這不合乎“自由意志”的“理性思維”標準原則。
“天災人禍”“家破人亡”都被教導要“順服在祂的旨意當中”;“人”只要能夠達到這個“順服”的要求,“宗教信仰”的“鎮痛功效”就可以發揮“它”的神奇力量;這在“宗教”層面而言,是無可否定的;但是,只要有一丁點兒的“為甚麼”從“自由意志”裡走出來,就會有機會出現一場“信仰骨牌效應”。
“信仰骨牌效應”就是源自於“自由意志”的“不安於現況”,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符合“人性”層面的“合理答案”,而並不是一句“人不能夠勝天”就總結了所有的“疑問”。
 
這就是 伊德 心目中的“自由意志”與“宗教”的相互角力而引至的“信仰骨牌效應”。
去做一個“主的奴僕”在今天的價值觀念而言,有點兒“奴性”的否定自我;但是卻可以有效地在芸芸眾生當中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處。因為這樣的人生態度是最簡單的,不需要太多的心力就可以找到種種問題的“答案”!“旨意就是如此”不用再多說了!
又再一次回到起點!
從這個起點再走一次,也會明白多一點點,好讓再一次回到起點的時候,行裝會再充實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