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朝是以“改朝換代”的方式來終結舊皇權,在起義軍以武力從地方一直穿州過省打到京城門外的過程當中,所到之處都會殺盡前朝貪官污吏,充公土豪惡霸的田產財富分給老百姓,從新選擇一些“好人”來臨時治理地方事務,到了真正奪取政權稱帝成功之後,再正式委以官銜。這種方法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皇朝日子裡,只有“辛亥革命”並不是以這種方式“改朝換代”,而大多都是以“妥協”的手段來換取清廷大官武將接受一個“國民政府”;到了近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成立過程,也就再一次以“解放軍”的武力手段來重新建構一個“新中國”。
古羅馬帝國在這個層面上就明顯跟 中國
有很大的不同之處。
羅馬在帝制時期基本上是擁有一個“權力”的後備系統,皇帝
權力之外,還有一個可以代表羅馬公民的元老院,當 羅馬皇帝 出現不能行使與履行皇帝職責的時候,元老院 就會自動填補權力真空的時期,直到新皇帝真正掌權之後,國家
權力又會再次回到由皇帝作為中心的局面。
故此,基本上而言,羅馬的國家制度在出現權力失衡的時候,是有能力按照一個傳統習慣,不需要全面“改朝換代”,就是“殺掉”包括皇帝
在內的一些人,就能夠在一段相對而言較短的日子“回復正常”。
而所謂的“回復正常”並不是那種“天下太平”的日子,而只是在佔有最大權力的“一群人”心裡而言,最有利於自身的政治局面;這麼的“一群人”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實力最強”的“群體”;基於一種“實力主義”的精神影響之下,由最有“實力”的人來重組一個政治格局,以求取整個羅馬帝國繼續成為地中海周邊地區的唯一主人。
今天,古羅馬帝國被“描繪”成為一個“極度腐敗”的帝國,其實這種“論斷”並非“持平”也不“正確”;若然古羅馬帝國只是一個只有酒色財氣的國度,那又怎麼可以成為日後世界政治文化的發展的源頭呢?
羅馬 被
妖魔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今天的基督教世界文化的影響;在《聖經》權威的解讀之下,古羅馬永遠都是“邪惡”的化身。
“弒君文化”所彰顯出來的“換代不改朝”政治格局,相對於
中國需要一次又一次經歷“翻天覆地”的“改朝換代”大屠殺,何者更可取呢?
或者可以這麼說,羅馬的“換代不改朝”是一種普遍政治價值觀念,不要讓政治民生發展到了一個“水深火熱”的景況才去採取行動,已經為時而晚;早在察覺到“局面”將會徹底失控之前,就開始“危機處理”,殺掉一些人,換掉一些公職人員,之後發放一些“特惠小麥”給公民,攪幾次“鬥獸場競技”娛樂群眾;就可以讓政局回復平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