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146中國與西方哲學的不同 儒家思想因為科舉制度變成為發展科學的障礙


2013年4月18日下午7:32



曾經深思中國是否真的沒有一樣東西能夠被界定為“科學成就”?當初,是堅持著否定的立場;中國從古代到民國時期,真的沒“科學成就”!因為,在歷史裡,中國只擁有“驚人的偉大發明”,而這些“偉大發明”本身卻不足以冠稱為“科學成就”!
 
來到這裡,伊德 想清晰自己心裡的“科學成就”究竟是如何的界定?
 
“科學”是一套“方法”,是一個“系統”,運用這套“方法”,這個“系統”來研究某一個特定的“項目”,從借助“科學”研究所取得的“結果”應用於另一特定“項目”的“應用”、“改良”與“製造”;這就可以被冠稱為“科學成就”!
 
不同的“項目”,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來組織建立一個尊屬“系統”,來達到合乎“科學要求”;這種“要求”必需要“客觀”,也就是擁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當中亦會有個別的“特殊個案”存在;如此,就需要一定數量的“樣本數據”來支持“普遍性”這個要求。在取得研究結論之後,需要通過不同層面的反覆驗証無誤,才可以被接納為“研究成果”;取得“研究成果”之後,如何去運用,就是另一個範疇了!
 
還記得,從前在學校上“科學課”的時候,科學科老師要求我們打開課本,按照每一個步驟,依循規定的元素成份去“做臭彈”;結果實驗成功,課室“臭氣沖天”!但是,這麼樣子的一個“科學實驗”並沒有讓伊德明白“科學”究竟是怎麼的一回事。
 
其實,那一次的“臭彈製造”,目的就是讓課堂上的學生,依照每一項記錄,當中包括“元素成份”,“程序步聚”,“時間長短”,來複製一次別人的研究成果;是教導學生所謂的“科學”,其實就是從一定程度的知識研發出一套已經被驗證無誤的“方法”,以有秩序的形式建構出流暢的“系統”,讓其他人依照這個“系統”製造出同一個模樣的“項目”。
 
這就是科學。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一環;是經過很多人的觀察研究,詳細記錄,實物製作,更新改良技術之後,才得以廣泛應用;跟以上論述的“科學”作一個比較,也是符合了各個方面的要求;但是,卻沒有被評定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只是以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來冠稱。
 
為甚麼?
 
中國人從中古到近代,也沒有“科學”這個概念。
中國人擁有的是“知識”“技術”。
中國人會去辯解“知識”的真與偽,亦會評定“技術”的高與低;但是,卻沒有廣泛傳播一種客觀的方法與系統觀念來讓“求取知識”的讀書人去遵循;這種情況跟古代希臘的“求知風氣”截然不同。
 
希臘的哲學 從邏輯的分析,理解 到 應用, 開出了“科學”的觀念,方法和系統,成為了普遍而客觀的價值觀念;而中國的哲學 卻因為政治的需要侷限了發展多元空間的普遍性與客觀性,大部份知識份子與讀書人的心力都投放在儒家典籍的研究,分析,理解與 詮釋;故此,在文化發展的歷史裡,會發現中古時期的中國知識份子,其實早已經運用了“科學”的方法和系統來對 儒家典籍 與 儒家思想 進行研究,分析,理解,詮釋,甚至應用到現實的生活當中,目的,就是要每一個讀聖賢書的人成為合乎道德要求的好人,而事實上,很多讀了聖賢書人,做了官之後卻壞事做盡,為害老百姓。

    所以,中國人也,從來沒有人會認為“儒家思想”就是中國科學的成就!
 



要有“科學精神”才可以得到“科學成果”。
 
中國從古代開始,確實已經存在了各項用以達致“科學”的“條目”;只是不曾有人嚐試把各項可以達致“科學”的“條目”結合起來為“求取知識”定立方法和系統;集中了大部份知識份子去鑽研的儒家典籍,卻又因為中央政府的“科舉制度”而被侷限於一個指定的範圍之內;社會普遍風氣就是讀聖賢書是為了應付“科舉考題”;在“科舉”得名是為了“做官”;“做官”是為了生活得到保障,說得坦白一點就是為了發財!
 
這或許就是中國打開不了“科學”大門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