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144中國與西方哲學的不同 儒家的限制開不出科學


2013年4月15日下午6:15


古代中國人的思想,可以說是從環境的變遷當中找到時機急速發展起來;尤其是在 周代 的 東周時期裡的春秋晚期到戰國初期,戰亂頻繁,社會混亂,士大夫僭 越國 君之職,禮教敗壞至極;孔子四出走訪大大小小諸侯國論述“以禮治國”回復古風樸實百姓安居的理念;這界定為中國哲學發展的里程碑;也可以說有系統的中國哲學濫觴就是“儒家思想”,從孔子 這個起點開始,不同的哲學思想相繼出現,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天下百姓生活在一個安穩的國度裡。
 
這個遠大的理想目標由誰人來達成?
 
古代哲人在這個問題上已經擁有很強烈的“現實感”,他們都認為是從“政治”開始;只需要“天子”“ 國 君”“士大夫”層層而下的為政者都能夠“依照”治國之本來看待“天下”,“問題”就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這個“治國之本”簡單而言,就是“老百姓生活幸福”。
 
故此,中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大多數都會以“當權者的顧問”這個身份在現實的政治層面上讓自己的“理念”滲透到政治制度當中。
 
董仲舒 從“儒家思想”衍生出來的“天人感應”學說,得到了 漢武帝 的青睞,用以強化 中央集權政治的 忠君愛國思想。漢武帝頒布“罷黜百家,獨專儒術”的國家指導思想;開啓了“哲學”與“政治”融為一體的“中國文化”;但是,也可以說是從這個“罷黜百家,獨專儒術”的開始,儒家的“古樸思想”蕩然無存,變成為“政治的附庸”。
 
雖然“政治現實”就是不容許真正的“以民為本”,總是在這個“民本思想”之上,被套上一個“君權神授”的不可“質疑”,讓“民本思想”被“降格”來“擁戴”天子萬歲萬萬歲;但是,在骨子裡的“儒家思想”卻又不厭其煩提醒每一代的皇帝若然希望“國泰民安”,“皇位穩妥”,就必需要“順天理而行”;若不然,為害天下百姓的,必遭天降災禍;這就是董仲舒 “天人感應說”的簡易理解。
 
有了這個“天人感應說”在漢代 政治層面的影響力,皇帝就不再是天下的唯一主人;在皇帝之上,還有一個“上天主宰”這個屬於“形而上的實體”來監督皇帝的行為;皇帝也就是受制於這個“上天主宰”;為了要向天下百姓証明“當今天子”是“蒼天所選”的,就必然會“創作”了各式各樣的“思想概念”與“環璄”相互配合的“論証”來說明“君權神授”的正統性。
 
在這種“政治”與“哲學”的關係裡,有些時候是“哲學”帶動“政治”的“變化”;另一些時候卻是“政治”牽動“哲學”的論述來評鑑社會風氣。
 
中國哲學 就是因為有了這種“政治因素”,限制了“它”的獨立發展;從 漢代開始一直被“君權神授”這個形而上的方向蠶食,縱然有少數賢者曾經嚐試探明其他的哲學範疇,但是終究也是回到“政治層面”來論述“天下”的“災兆禎祥”,缺乏了“生氣”!也是因為花了大部份的心力從“哲學”層面來探究“災兆禎祥”,所以中國在某程度上而言,就是因為這種“傳統文化觀念”,“哲學”太早就跟“政治”融為一體,沒有空間從“哲學”裡開出“科學”這一朵燦爛的鮮花。
 
西方的哲學發展路途與中國的情況有著很大的迴異之處。
西方的哲學是從希臘開始;而希臘的哲學是從政治的改革得到空間發展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