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不與富鬥,富不與官爭”是中國人的諺語,細心思考這句說話,會發覺當中的含意是中國人在經歷無數次改朝換代的歷史教訓當中,蘊含著血與淚的智慧!
但是,當窮與富的差距與矛盾到了不能再掩蓋的階段,便會以暴力來解決積壓已久的問題,這同樣是中國歷史裡改朝換代的必經階段。
歷史裡,每一個朝代開始之先,都必定經歷過一段“暴力建構”階段,不同武裝力量,在起義的過程當中,所到之處都必定以暴力清洗舊有官府的支持者與成員,殺貪官、滅惡霸、均分田地,都是必需要的手段,目的就是從“擁有過多”的手裡交出來分配給沒有的,以解決一個財富不均的老問題;也就是中國古代以“劫富濟貧”的方法來穩定新政權
以極端手段來解決“貧富差距”在歷史裡只能夠維持一段短暫歲月,只需要 一兩 代人的時間,“貧富差距”又會再次出現;於是,一種沒有差異等級的思想“共產主義”便成為了好幾代人心之所繫的“社會模式”以根絕“階級上的異同”與“財富上的差異”!
但是,人是有慾望追求的物種,“共產主義”經過實際運用於國家與社會裡,被驗証為“不可行”;當中撇除“物質財富”層面,單以個人思想與感情而言,也絕對不可能達到“平等無差異”。
情感上的富有與貧窮;才華上的富有與貧窮;就是不可能平等的人性根源,外在的制度規條,只能夠強行壓抑,但卻不能讓情感均等,才華相同;故此,貧與富的差距,是不可能消滅。
當人們能夠明白到“等級差異”、“親疏有別”的人性之後,才能夠以一個合理與可行的思維去盡力減低“社會財富的不均現實”。
若然,財富的擁有是透過合法的途徑取得而至富,這是需要保障的;在自由市場經濟體系裡,一切合法的利潤都是受到法律保障與維護;人們沒有理由以富者為罪,因為市場是開放給任何人的原則之下;需要留意的,應該是競爭者是否有機會進入市場參與,若然答案是沒有或不利於新競爭者,政府便有責任在制度上給與幫助;例如稅務優惠,與低息商業貸款,都是恰當的措施。能夠讓新競爭者進入市場而可以生存,就是給一個機會讓市場自行調節需求與價格升降,當這種自行調節機制可以有效運作,情況便不會“太糟糕”。
香港沒有了“工業”,就是很多問題發酵點。
要解決“貧富差距”所引發的社會階級矛盾,並不是政府在每一個財政年度撥出多少儲備派發給有需要的市民,也不是要提高利得稅率來當作罰金,而是在政策與法例上重新培育出新一代的“香港工業”,讓不同學歷,不同階級,不同才能的香港市民得到工作機會與合理的薪金;絕對不是靜待香港人全部都在所謂的“服務業打混”自己人服務自己人去賺錢!
這幾篇是伊德看了陌生人的回應之後,自己對於“香港社會仇富情況”的不完備思考!
在我來說不成富便仇富是可理解, 只是每個人對富有這個觀點的差異, 仇富是一種情緒上的發洩, 100君所提到 "獅子山..
在我來說不成富便仇富是可理解, 只是每個人對富有這個觀點的差異, 仇富是一種情緒上的發洩, 100君所提到 "獅子山下" 式的香港有守望相助的氣氛, 比較和階. 現在競爭年代, 不會相互禮讓, 富人也是人, 人自有性格, 在商業世界中沒有錯對, 法律容許甚麼也可大幹特幹, 有啥奇特. 我今天不駛盡悝, 他朝有誰可憐, 若然等別人福利同情, 倒不如無所不用其極, 自己"爭取", 這是一種想法.
另一種是, 富人的遊戲心態, 不要談商業道德, 良心企業. 在搏奕交鋒裡, 像拳擊一樣, 也要出陰招, 但這場拳賽不公平之處在於拳証 (政府) 定奪, 他說你沒犯規就沒事, 在肥佬黎的AD mark失敗例子當中, 有說是霍建X退下所有職務, 集中對戰肥佬, 每15分鐘看他一次定價, 再上下其手威脅供貨商不要供貨, 這是殘酷的市場, 大商家嘗慣血腥, 一直儲下來的習性, 是沒得改. 營商是沒有一定的界線, 所以這個遊戲很好玩. 富人不會因這個而覺得可恥, THIS IS THE GAME!!
所以現在所說的仇富是一種發洩, 沒有特定對象, 但搞地產的, 一定是最大目標, 政府太親跟這一幫人了. 自己的貧困, 有很多原因, 兒子妻子也會對一個貧窮的丈夫不滿, 但這個丈年可對誰不滿呢? 不分早夜開OT, 沒水補, 大多是上市大公司的分支, 一份薪水不多小, 轉頭一半又是給了地產商, 是你情我願, 但有點怨氣, 正如你日日罵老闆怎樣怎樣, 但還是要幫他打工一樣. 怎樣? 有本事就跳糟.....就是沒有, 不是沒勇氣, 就是外面的門檻太高..., 把一切的窮推到政府推到富豪身上, 是有學識的人, 才會使用的技倆, 低下階層的, 沒這種想法, 很簡單一句: 『世界越黎越難撈!』..
香港是不會開賭的,請放心,這個中、港、澳早有默契,香港的股票市場已是一個大賭場,我只是舉例說明香港服務業有幾慘淡。
總結來說,我覺得真的一本通書不可看到老。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標榜共產思想,鄧小平改革開放後叫有中國特式社會主義,現在大陸不得不承認已走進資本主義的行列。西方民主國家有政黨輪替,改變施政方針就更加明顯,美國好景時有共和黨的小布殊,四處出兵耀武揚威,金融海嘯後人民便選了民主黨的奧巴馬,希望他能夠拯救經濟,撥亂反正。八十年代,香港人個個視李嘉誠為偶像,今天我不敢說他的形象很壞,但在大多數香港人心中,對他的印象已打了一個節扣。世界在轉嘛,以前行得通的今天未必通,死守以前一套,自以為是,甚至鴕鳥政策,裝聾扮啞,不理客觀因素,只顧主觀自我感覺良好,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有的態度。
再解釋利得稅問題,請不要一聽到加利得稅就認定是針對有錢人,這樣想等於斷定人一生下來已分成貧富兩級,需知到人生無常,今天我窮困,我要拿李嘉誠交的稅作褔利金,但如果他朝我發達,李嘉誠破產,到時李嘉誠拿我交的稅作他的福利金那又怎樣算,只要客觀來看,制度是公平的。
到此為止,多謝賜教,請請。
其實香港是有天然資源的,就是上文題過的二千六百億儲備,它是會生利息的,是一個挖不完的金礦,任志剛未退休前一個人都一年都挖走千幾萬進自己的口袋裡,挖了十六年,金礦仍絲毫無損。無奈政府愛守財,我見議為免引人犯罪,不如連外匯儲備有多少都不要公報,索性說總裁是個義工,沒支過薪水便算,正所謂人同此心,貪心是人性,眼見就會心謀,你說我野蠻也好,無遠見,無學識也好,我窮,我知到政府是有錢的,為何不給我。
我也很懷念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所謂的"獅子山下"精神,但時移勢易是事實,以前李嘉誠小學未畢業,憑努力可以變成香港首富,看現在,街上巡邏的警察都是大學生啦,考到做差人已經算萬幸。以前可以開間X記士多做做小生意,現在開士多,請向7-11或者OK交幾十萬陀地費先啦,無錢就不要妄想做老闆,去百佳、惠康打工,捱廿蚊個鐘吧。現今香港社會是不可能再用七、八十年代那一套來應付,再口硬下去,就只會跟梁錦松一樣,自欺欺人。
我同意閣下所說,香港這個小地方,靠內銷市場是沒用的,更恐怕會愈做愈委縮,而最糟的是工業的消失,這是最穩定和能容納最多勞動人口的行業,既可憑出口賺外匯,又可安定社會,無奈已不再啦…另一篇文題過了,不重覆。
友人移民加拿大多年,初到步時經常投訴後悔去了這個"萬稅國家",後來往久了才發現她的好處,雖然要交重稅,但醫療、教育、褔利都由政府一手包辦,失業、退休也有保障,全無後顧之憂,人民生活水準平均,跟本不存在貧富懸殊的現象。香港有二千六百多億儲備,行社會主義制度跟本一點都不難。
其實香港嚴格來說只剩下金融業,服務業都給澳門比下去了,香港來來去去都是招呼一下那些零團費的自由行吧了,那裡及得上澳門,大陸豪客一箱箱銀紙拿去賭。工業就更加不用說了,這個問題真的一匹布那樣長,香港工業幾十年來都是急功近利,最善長是跟風和取巧,完全沒有根基,要轉形做高增值、高科技產品又轉不到形,一向只靠勞工密集,大陸一開放全部人一起湧往開廠,現在教識徒弟冇師父,失去了利用價值了,一有風浪除時關門。但怎樣都好,我相信工業是不會回來香港的,就算工人的薪金肯減至與陸人看齊,廠房的租金都不能減,如果地產商知到政府有復興工業的計劃那就更糟,一定屯積所有工業大廈和用地,待勢炒起淘利。政府當然可以用行政手段插手,但恐怕又會給人咎病,說政府干擾自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