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找到一本筆記,隨意翻開內頁,看到幾段多年前在公共圖書館借回家細讀的《懺悔錄》精句摘錄,決定以隨筆方式回憶一下當時與現在從盧梭
這位思想家身上得到的一些啓示。
“金錢可說是自由的保障,但對終日追逐它的人,則成了奴役的象徵。”
盧梭
這句說話,在今天看來都只是“老生常談”的話兒!但是,回到十八世紀的歐洲大陸,在教會權力還異常龐大的日子,盧梭看在眼裡的屬世神權觀念,是包含著很大比重的“錢財控制權力”;若然被教會任命為一個地域的主教,就等同於擠身了這個地域的上流社會,名譽與金錢都會自動叩門!
因為,地方貴族與富紳總是希望能夠得到教會的公開承認其地位;故此,在地方上施與救濟的同時,也會對地方教會作出捐獻;這些對教會的捐獻包括有實質的“錢財金銀”與山林農地;所以,一些富有地區的教會資產是十分豐厚,絕對會惹來很多人的覬覦。很多時候,當富裕地區的主教職事懸空,往往會引發一場爭奪“肥缺”的教會內部鬥爭;這些“教內之事”與“世俗”的明爭暗鬥基本上無異。
盧梭
年少時期曾經短暫寄居在“修道院”,故此在《懺悔錄》裡所描述有關“修道院”與“神職人員”的醜行都是其親身經歷;這種“非一般”的“信仰體驗”或多或少對於盧梭
的宗教觀念有所影響。
當歐洲大陸普遍都是跟著“教會”
“神職人員”的演繹“神旨”作為依歸去生活的年代,盧梭就是因為看清楚了“神聖”背後的偽裝對百姓的愚弄,從心底裡產生了一種“複雜”的“思想”;他
沒有努力去把自己偽裝成為一個“好人”;反之,在他的著作當中經常都會看到其坦然剖析自己的“劣行”以作為一種表達人性當中的非單一性;在人性總是有兩極的前題之下,盧梭努力讓自己不“屬於”最壞的那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