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41悲劇人物的結局 漢尼拔之死


2010年7月1日下午6:36


    在《新約聖經‧啓示錄》裡所描述的羅馬是“大惡棍”,“大淫婦”,是罪惡的溫床。

    在真實的 歷史 裡,羅馬從一開始卻是一個奉行“友好邦交”,“重信義”的城邦;她日漸強大的背後,是信守“權利”與“義務”的普遍社會風氣。

    從小小城邦不斷擴展勢力的日子裡,羅馬採用了先進行“平等結盟”談判,將有實力的其他民族連結到羅馬城的生命線上。若然遭遇到不願意“對等結盟”的強悍民族,羅馬便會以武力解決。

    羅馬在每一次對外擴展的戰事裡,都會奉行“既往不究”的政策,給與“戰敗者”跟“和平結盟者”同等的地位;就是這項“聰明的政策”讓羅馬漸漸強大起來!

    “既往不究”在羅馬人心目中,是與“尊重”與“履行”條約緊緊連結在一起的,這也就是羅馬人的普遍“道德”,從這個“道德”責任裡,羅馬人衍生出一種“憎惡違反條約者”的價值觀,對於“不履行條約”對羅馬構成危害的“背信棄義者”絕不留情。
 
    第一次跟 迦太基 的戰爭結束之後,羅馬本意就是遵守和約;只是 漢尼拔 的出現,動搖了“羅馬國策”,在國難當前的歲月裡,讓整整一代的羅馬人對於“和平”的概念有所改變!

    “和平”是要擁有絕對的軍事實力才可以長久!
 
    漢尼拔 縱然在第二次布尼克戰爭期間,為羅馬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破壞”與“傷害”,但是在羅馬主導下的停戰協議內容裡,卻沒有針對要除掉漢尼拔 這位“羅馬人夢魘”的條文。可以清楚看到,直至這時期,飽受土本戰事折騰的羅馬人,還未有改變“表面上的仁慈”來對待“戰敗者”,若然,漢尼拔 可以按捺住性子,以其家族名聲在迦太基的影響力,必然還可以等待時機再次領兵給羅馬帶來另一次的“嚴重麻煩”!

    但是,漢尼拔 並不是能文能武的天才;他是一位軍事家這事實,在當代和後世都是不需要爭議的,只是,擁有軍事天才的頭腦,卻並不代表同樣擁有政治智慧!

    一種承傳自家族的“仇恨”落在 漢尼拔 肩頭上之後,他生命裡的所有便完全連繫到個人的主觀“仇恨”裡,沒有可能從現實裡抽身而出,客觀分析眼前的種種形勢;只需要有人願意跟羅馬為敵,漢尼拔便會投身而入火海!沒有計算過“理想裡的戰略”還是需要“現實的條件”才可以成真!

    當敍利亞王接受羅馬停戰條件之後,漢尼拔隨即逃亡到克里特島。沒多久,轉而向黑海沿岸的俾斯尼亞王求援。那時候還未跟羅馬有任何紛爭的俾斯尼亞王收容了漢尼拔這位雖然戰敗,但仍然赫赫有名的軍事天才還擁有幾分號招力!

    但是,羅馬 吃了兩次 漢尼拔 違反和約的苦頭之後,元老院一心要把這位本來是可“以禮相待”的敵人“幹掉”,不再讓他有第三次傷害 羅馬的機會!

    公元前183年,在西庇奧壽終正寢之後,漢尼拔得知一名不見經傳的羅馬軍隊長正在要脅俾斯尼亞王交出“羅馬夢魘”帶回羅馬“法落”之後,才認定當下的世界已經再沒有可供自己容身之所。

    不想成為 羅馬階下囚 的 漢尼拔 ,選擇了“服毒自殺”來了結自己的生命。

    羅馬得到了最後的勝利!

    但是,經歷過 漢尼拔戰爭之後,羅馬明白到軍事實力的重要性往往需要主動運用到政治層面上,才可以為羅馬帶來益處,這種益處並不是從戰敗者手裡奪取財富,而是讓羅馬享有自己能夠主導的和平之下,與同盟國及友好民族分享和平所帶來的經濟與政治上的成果。
另一方面,漢尼拔亦同時讓羅馬不再信任曾經“違反條約”的 盟友和 敵人,必然會以軍事行動來解除有潛在威脅者的武裝,以確保自己的安全。

    所以,在漢尼拔死後不久,羅馬元老院以一項“近乎是莫需有”的指控,出兵滅掉迦太基,把迦太基城完全拆毁。

    從此,已經是“天下無敵”的羅馬,開始進入一個新的年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