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不等於“仇人”。
漢尼拔 與 西庇奧 都是出生於同年代的軍事天才,但卻是截然不同的解讀這句說話。
相反,西庇奧 卻只是把 迦太基 視為“敵人”,而不是“仇人”;就算是 父親 與 叔父 都是死於跟 漢尼拔的戰爭裡,也沒有把 漢尼拔視為“仇人”,極其量也只是必需要打敗的“敵人”罷了!
中國人有一句說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落在即將要在非洲大陸 扎馬平原 展開對決的 兩位 天才武將而言,卻實又有幾分讓後世感覺到既可惜,但是卻又十分期待的複雜情感。
漢尼拔入侵意大利本島十六年之久,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有膽量跟他面對面開打的羅馬將武,非死即傷;縱然盤踞在意大利本島沒有摧毁羅馬陣形,也沒有吃過敗仗,只能夠算作是給羅馬 的“消極不抵抗戰略”孤立起來,沒有作為。
西庇奧 的出現,必定對漢尼拔帶來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刺激作用”。可能,漢尼拔心底裡就是一直等待著 西庇奧 這一種人的出現,來為一切做了斷。
讓現代人著迷的,就是縱然漢尼拔打從心底裡是把 羅馬 看成為“仇人”,但並沒有把 西庇奧 當作“仇家來看待;反而有著一份惺惺相惜感覺。
在決定誰勝誰負的決戰前夕,兩位不可多得的天才武將在歷史裡罕有地會面。其實,當時的 西庇奧 可能相對於 漢尼拔 而言,更了解對方;因為,在軍事本領而言,西庇奧縱然是天才,也只能夠透過學習漢尼拔的戰法,融會貫通到自己的思維裡,才能夠從危難中解救羅馬。
相反,漢尼拔 卻可能礙於自己的強悍性格,沒有多少真的打從心底裡去了解年紀比自己小十多年的 西庇奧。
兩人會面只帶同翻譯員,各自交代了和談條件,得到的回覆也是兩人的意料之內;可能,在兩人的心底裡,都只是希望在決戰之前仔細看一看對手的真面目,其他的,都只是交戰國的“禮數 ”。
扎馬會戰的結果,決定了往後世界的發展方向。
兩位擁有相同“戰法思維”的武將對決,世間少有;歷史安排 漢尼拔 與 西庇奧 生於同年代,可能就是為後世提供了一個好教材;就是縱然條件相等,知識相約,能力相同,都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差別存在,只是當代人沒有察覺得到。
漢尼拔 與 西庇奧 的差別,不在於個人質素;縱然性格上有差異,但是“成王敗冦”的因素,卻是在於兩人背後的政治與生活文化。
羅馬軍團的成員,是以羅馬公民兵為主軸,配合同盟國的外籍兵力,彼此是沒有 主 與 從 的分別。羅馬兵的軍旅生涯,是一種責任;同盟國派到羅馬軍團裡的兵力,卻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是一種帶有“榮耀”的行動;故此,在漢尼拔盤踞意大利半島的十六年裡,羅馬軍團縱然死傷慘重,但卻從來沒有出現過真正的兵力短缺情況;相反,同盟國卻是心甘情願的派出子弟兵支換羅馬這個大家庭。
回看 迦太基 這個農業國家,卻是實行一個真正的奴隸制度;社會裡是沒有“階級流動性”,出身為奴隸便終身都是奴隸;故此,整個迦太基社會是缺少了一種積極同生共榮的凝聚力。
漢尼拔對羅馬的戰事,從一開始就只是局限於意大利本土,沒有多少真正影響到迦太基本國;所以,迦太基人對於戰爭是沒有多少真正的認識,也沒有多少面對戰爭的危機感。
直至 西庇奧軍團 登陸非洲大陸之後,迦太基的貴族才意識到城門失火,連忙用錢聘請傭兵組軍抵抗 羅馬遠征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