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118在聽者不在聽


2013年7月5日上午2:15



“在聽者不在聽”
 
有沒有被身邊的人投訴“你有沒有在聽我的說話”。
 
這個不滿的投訴,最多是誰人的口說出來呢?
 
“女人”“你的女人”應該是向你投訴這個“在聽者不在聽”最多的人!
 
“男人”在熱烈追求心儀的“女人”過程當中,都會是最好的“聆聽者”;又或者,“男人”要得到“女人”的歡心,最有效的,除了“銀彈攻勢”就是“讓她知道你明白她”。
 
這是“真理”,是不論歷史裡那一個時刻都適用的!
 
“女人”若然並不是以“功利心”來擇偶,那麼一個“體貼”與“明白”自己的“男人”絕對是“女人”心目中的“真命天子”!
 
但是,“男人”再“得到手”之後,或許,就會變得“走樣了”!變成為一個“在聽者不在聽”的個體!
 
其實,“在”這個字,在中文的意思裡,可以是一個十分簡單的解釋,就是“佔有了空間”,是一個“物質”的空間存在;但是,卻又可以解釋為“意念”“思想”“精神”的“常住”於一個特定的時空裡,讓“他者”縱然並不能夠以實質的觸摸感覺來驗証其“存在”,但是,卻必然清晰地知道“他”是存在於那個特定的時空裡,這就是“在”的感覺!
 
“在”於 海德格爾 的 “形而上學”概念裡,是 “形成”,是“表象”,是“思”;三種“在”的內涵讓個體在實相世界裡被一種“應當”如此的內在驅使其“在場者在場”,“在聽者在聽”;而並不是只有“軀體”的“形成”,“展示”出一個內裡沒有“東西”的無“思”假象!這個“假象”讓人“在場者不在場”“在聽者不在聽”!
 
要去達到“在場者在場”“在聽者在聽”這個理應如此的“常住”,就需要認真的去為個體所遭遇到的事情無時無刻都去“追問”;這個“追問”並不是“鸚鵡學舌”的只是去“倣效”別人的經驗如何去在“形式”上去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正在去“追問”,而其實在內裡卻並不知道自己是為了甚麼原因去“追問”!
 
那個“男人”應該去內在的自己“追問”是否“愛著”這個“女人”,而並不是因為已經“同住一屋簷下”。若然,只是因為“同住一屋簷下”這個原因,就需要 “在”這個屋簷下!
 
如此,就只會出現“在場者不在場”“在聽者不在聽”這個一般人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
 
 這也就是“在者在而無反倒不在”!

假如,“人”能夠“真知”在心裡“追問”的所屬;那麼,就會出現“不在場者在場”“不在聽者在聽”這種“超脫”;出現“不在身旁卻愛著”“不在身旁卻聽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