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之前的羅馬帝國皇帝 君士坦丁 AD230-AD316,並不是從開始就是“皇座”的必然擁有者,從父親死後繼承了英格蘭領域的“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皇帝)之後,接受了一段時期的“四皇統治”日子,基於政治利益上的考慮,選擇了跟“四皇”之一的利斯尼厄斯
結盟,消滅了另外兩立“奧古斯都”之後,君士坦丁 與 利斯尼厄斯 協議瓜分了羅馬帝國,君士坦丁
成為了西羅馬帝國的皇帝,而利斯尼厄斯就是東羅馬皇帝;除此之外,為了加強兩人的關係,君士坦丁把自己的同父異母妹妹許配給 東羅馬皇帝成為了皇后。
其實,君士坦丁
從來都沒有真正接受皇帝權力要跟另一個人分享的政治考慮,一切都只是“時機”的把握是否有利於自己;沒多久,君士坦丁 跟 利斯尼厄斯
的衝突不再是暗地裡進行,而是公開以“戰爭方式”來決定誰人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主人。
東羅馬皇帝戰敗了,他的皇后以妹妹的身份向哥哥西羅馬皇帝“求情”;勝利者“開恩”願意免去
利斯尼厄斯 一死;廢帝 接受嚴密的監管以換取“生存”。但是,成為了帝國唯一最高權力擁有者的君士坦丁,並不是一個“仁慈”的皇帝,縱然曾經與 廢帝 一起頒佈敕令給興
基督教合法的宗教地位(名義上在帝國境內人民有自由信奉任何宗教),卻沒有想過需要學效基督的“憐憫”;沒多久,君士坦丁,以密謀叛亂的罪名殺掉 利斯尼厄斯。
君士坦丁
其實絕對是一個“文武全才”的皇帝,在軍事上他多次擊退了蠻族的入侵,重建了帝國的軍事體制;當中,影響深遠的,就是逐漸淡化“步兵軍團”的重要性,改為投放大量資源去建立富於機動能力的“騎兵編隊”;其原因就是長期以來侵擾帝國邊疆的敵人都是能騎善射的遊牧民族;若然依舊以“步兵軍團”作為消極的防衛重心,絕對保護不了幅員廣大的邊疆居民。
另一方面,本來就是 西羅馬帝國皇帝的
君士坦丁,清楚明白在意大利本土“舊勢力”的“不合作態度”對於他個人權力所造成的壞影響;他不願意跟從前的皇帝那樣子的花上極大的心力去跟這些“舊勢力”打交道,選擇了一種有點兒恰似是讓其“自生自滅”的態度來看待盤踞著意大利本土已久的“不合作份子”;毅然把帝國首都從意大利本土的羅馬整個複製到東羅馬帝國首府“拜占庭”,後來被命名為君士坦丁堡。
這或許就是對整個羅馬帝國歷經千年發展的最重大“打擊”!也是一個“致命傷”!
皇帝的身處地,其政治地位必然是凌駕於其他地方;被
君士坦丁以實際行動表明被“放棄”的前帝國首都羅馬,從此開始了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陷落的漫長歷史。
另一方面,君士坦丁 決定放棄 羅馬
之後,真的以行動表示其決心要把新首都“拜占庭”改造成為跟從前 羅馬城 一樣興旺的世界中心;不論是在
政治層面、經濟層面、文化層面,甚至是在“宗教層面”上都是帝國的唯一中心。
所有“實體建設”有錢就可以“照樣倣效”複製出來,並沒有甚麼困難;但是,在文化與宗教層面而言,就並不是“有錢”就可以成功“移植”。君士坦丁
需要一次“宗教認可手續”來確立拜占庭 的文化與宗教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