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基督教”的信仰有著一個終極目標,就是要傳到“地極”這個觀念之前,或者需要對整個“基督信仰”來一個基本認識才能夠弄清楚何為“基督教信仰”?
拿撒勒人 耶穌
生於羅馬帝國管治下的“行政省份”,而當時的“行省”是擁有“自治權”,套用今天的“政治術語”來說,就是“內政自治”,國防及 外交 則由
羅馬帝國處理;為何會出現這種“政治情況”,就需要回顧一段很長的羅馬帝國歷史,在這裡不多言,留待日後談及羅馬帝國東向擴展的歷史故事再詳談;現在只專心甚麼是“基督教信仰”這個問題?
或者,需要清楚說明一個歷史背景,就是
歷史裡的羅馬帝國,從公元前七百年建立開始,直到推行帝制初期,都是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權,不論是協議同盟的國家地區,或是因為戰爭承認羅馬才是強者的戰敗國,她們的本土宗教信仰全都可以繼續保留,也可以隨同移居羅馬的移民在帝國任何一個地方落地生根,當中唯一的要求就是亦需要承認帝國內其他宗教的信仰自由。
有了這個“宗教政策”,拿撒勒人 耶穌
在出生地家郷一帶地區宣揚“福音信息”的時候,並沒有遭受到任何阻撓,體現了“羅馬帝國信仰自由政策”的積極一面,就是“自由意志”的不受限制!相對而言,帝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當時已經進入“帝制時期”的皇帝奧古斯都與
元老院議員,也必然對於這套推行全帝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十分有信心。
坦白的說,若果羅馬是實行一神教的國家,那麼 耶穌
也就不可能在“猶太全地”宣講“天國的福音”!這真的有點兒戲劇性,就是一個奉行多神教的國家卻容許一個民族的一神教信仰存在並且影響整個行省的人民;這真的有點兒像今天香港的“一個兩制”。
實際情況當中,羅馬帝國 給與
猶太地區的“自治權力”也是相對高於其他行省;若果沒有“猶太人”自己發起的“武裝獨立”,羅馬是不會摧毁 耶路撒冷,驅趕猶太人。
為何會有這次“大流放事件”發生?
這就是回顧一段“南國猶大”與“北國以色列”的滅亡歷史之後,多位“先知”不斷的預言將來會出現一位“彌賽亞”領導以色列人“脫離”苦難歲月;故此,數百年來的以色列遺民都心存盼望終有一日能夠再次在耶路撒路重建“神的國度”。
耶穌
的出現,他的“感染力”,曾經讓很多心存“復國理想”的猶太人看到了“曙光”;只是耶穌 所宣講的“國度”,卻是在心靈裡的,而並不是在俗世政權當中。
故此,當 耶穌 被
同族人陷害死於十字架上之後;很多本來把復國理想寄與耶穌身上的猶太人 感覺十分詑異!為日後 發動“猶太叛亂戰爭”埋下伏線。
這段歷史展示出 猶太教 其實 跟 基督教
是沒有甚麼
親密的關係;相反,是存在著一種矛盾性;但是,從本源上而言,耶穌所宣講的“福音”裡主宰宇宙萬物的“父神”,也就是“猶太教”所供奉的“耶和華”;但是,猶太教
直到今天都不承認 耶穌 就是“救世主”“彌賽亞”“天父的兒子”。
故此,猶太教 跟 基督信仰
雖然同樣是一神教信奉同一位“真神”,但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
猶太教
是從摩西而“立教”之前,只是一群信奉“耶和華”為真神的民族標示出一種共同信仰;基督教是從耶穌而“立教”,一群相信耶穌就是救世主及神的兒子的人,標示出一種共同信仰。
後來,羅馬帝國開始解體之前,基督宗教信仰 已經在
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
的公開承認其地位之後,得到了名正言順的身份在帝國各地重要行政首府設立“教會地區中心”,設有一位主教作為管理日常教務,這為日後不同宗派的獨立發展開了道路。
從這個羅馬帝國的政治決定以“基督宗教”成為全帝國人民的共同宗教信仰,希望能夠從宗教力量當中凝聚一份對帝國的歸屬感,以強化在當時正在日漸虛弱的帝國管治能力;如此,就形成了歐洲思想被宗教統一的時期。
到了
羅馬帝國不復存在的日子,這些本來為羅馬帝國賜與“名份”的教區,就成為了填補政治真空的重要元素,也就是歐洲大陸為甚麼在中古時期教會權力強大的原因之一。
當年`羅馬帝國' 以 `耶教' 作為统戰契機, 將日漸分崩離析之管治領域重塑回凝聚力, 可說是管理學上之重大突破, 並相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