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103濟慈 的消極能力


2012年9月21日上午8:35


詩人 濟慈 有這樣的一種處世態度“有成就的人,能泰然置身不明確處境和謎團、疑慮當中,完全不會急著追查事實,探究箇中原委”,這也就是他的“消極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
 
面對“問題”與“難關”需要“積極態度”來處理,是傳統普及的人生價值觀念;但是生於十八世紀後期的英國詩人濟慈,卻因為父母的早逝,生命的坎坷,重病的纏身,讓他一生歲月都被蔭霾所壓抑,在百般無奈慨嘆人生傷痛的日子裡,濟慈 心底裡所提出的“人生問題”,絕大多數都沒有得到能夠讓他滿意的答案;直到,那一刻心如止水之後,領悟到人生種種遭遇都不可能在此生裡找到“前因後果”,總會有一處又一處的“缺口”無法“填補”。
 
這就是“現實”。
 
那麼,為何在人生際遇裡總會有一處又一處的“缺口”無法“填補”的現實之下,又會有那麼多的人可以“泰然自處”呢?
 
或許,濟慈 在不自覺的情況之下,把自己歸入為“悲劇類型人物”,有一種空有才華卻得不到成就的“失落”感覺;故此,在處理屬於他個人所有“的理想與現實之間距離”,他清楚劃分了兩種類型的“人”來解釋兩種不盡相同的“處世態度”。
 
一種是始終未能為自我人生價值定位的“失意者”;另一種是在當下的生活裡找到自我存在價值的“成就感”。
 
在濟慈心目中,“失意者”並不一定是那種“一敗塗地”的人,而“成就感”亦不一定是有財有勢的知名人士才可以擁有;兩者都只是一種“心靈”裡的“肯定”與“否定”。
 
曾經說過,我們都會在同一時空裡去幹“成熟”與“幼稚”的行為,這是一種生活裡的平衡感,因為,過份的“成熟”與“老練”會讓人變得“冷酷無情”,故此,需要一點點的“童真”與“稚氣”來提醒自己需要有“容人之量”。
 
但是,當這種“成熟”與“幼稚”的平衡感失去了之後,人生就會出現問題;或許,只會看到世事處處都只是不如人意,無能為力,繼而否定了整個社會!

濟慈 借用“詩作”來平衡那段“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我們,或許都是借用“成熟”與“幼稚”的平衡來適應社會的要求。
 
當中,一份“消極能力”緩衝了兩極的矛盾,讓人能夠在一個平和的空間裡慢慢接受現實的不能盡如人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