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從城邦建立皇政,發展到國家形式的共和政體,都是以一種“實力主義”的方式一步一步的發展。簡單而言,古羅馬社會認同“有能者居之”的意識形態!誰人當下擁有比別人強的實力,便順理成章可以借用這份實力來達到理想,打破出身的階級限制,衝破政治的貴族傳統,以個人的能力,個人才幹在羅馬社會中出人頭地,是普遍的階級流動途徑。
中國從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摻雜了濃厚政治色彩的儒家“忠君愛國”思想開始在黃土地上滋長。絕對的社會階級觀念到了魏晉時代的“九品中正”制度成為了普遍的社會階級僵化劑;這種情況讓黃土地上的百姓習慣了一種對權威的服從性,絕不輕易打破這種階級有序的社會風氣。
岳飛的“精忠報國”使命感,促使他帶著“未竟全功”的遺憾回朝面聖受死!
相反,凱撒在高盧(今法國國境)戰功彪炳,與身在羅馬掌握政治實權的前女婿龐培關係變得互不信任。龐培透過自己在羅馬的擁護者提出動議把凱撒裁定為「全羅馬人民的公敵」。
身在高盧的凱撒面對自己人生中的轉捩點,發揮了“實力主義”最大效能。在安撫了高盧各個不同民族歸順問題之後,便帶領著部屬越過 盧比孔河進入羅馬本土國境,以軍事實力跟龐培作一次生死鬥!
當時的羅馬傳統,不論是任何武將,在羅馬本土國境以外領兵進行任何的防衛或攻擊行動,在結束任務之後,返回羅馬本土之前,都要先行解散所屬軍事單位,才可以“非武裝”的姿態進入羅馬。
若果任何一位武將膽敢帶領著武裝部隊進入羅馬本土,便會被視為叛變,成為羅馬的公敵!
結果,這場凱撒與龐培的生死鬥,以龐培在埃及被親信斬首告終!
其實,凱撒從少便培養出一種“實力主義”的人生目標!只要擁有了所需要的實力,便可以向理想全力以赴,看看能否實現理想。
為了實現理想,各施其法,“道德”不再是需要考慮的重點,首要解決的,就是要如何才可以把敵人打敗。一仗功成之後,大權在握,才回頭為自己的“心狠手辣”寫出一些“理應如此”的安撫演辭!
“實力主義”的人力勝天,與“儒家傳統”的犧牲精神,在古羅馬與中國的歷史當中編寫了一幕幕震憾人心的故事。這種在不同的文化背下彰顯出來的人性特質,都可以讓後來者深思了解,為何在如此的環境之下,會有如此般的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