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16是我的是你的


2011年8月15日下午12:14


 
這樣的說,可能會給別人產生一種“族群歧視”的感覺。
 
但是,這篇網誌目的並不是“散播”族群歧視;而是想去了解一下,外來者 與 原住民 在同一個環境之下生活會出現的矛盾。
 
在歷史裡,當不同民族的接觸太過頻密,便會出現“同化”的現象;而“同化”的過程,在一種“生成變化”的定律之下,總會是固有的文化可以吸納“來者”;在漫長的日子裡把“來者”的“文化”、“信仰”、“生活”改變以遷就“固有文化”。
 
也就是說,“來者”願意成為“固有文化”圈子裡的一份子(這要視乎固有文化相比於來者深厚 與 發達 才能夠發揮“海綿”作用把來者吸納);而不是“來者”強行要把“固有文化”改變成為“自己的文化”的一部份!
 
說得深入一點兒,“文化”與“文化”之間其實是沒有“絕對的同化”與“絕對的被同化”;在整個所謂“同化”的過程當中,總是互相“影響”的。
 
其實,香港 與 古羅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依靠“來者”建設社會。
 
“新中國”在一九四九年成立之後,基於政治上的問題,大量“國內同胞”成為了“香港新移民”;那時候的“香港殖民地政府”可以說是“來者不拒”;只要“國內同胞”有“本領”進入“香港租界以內”,便是“香港人”。
 
同樣情況在 古羅馬 也出現過!
 
只要“來者”進入到“羅馬版圖”而又願意“落戶”成為一個“羅馬人”;(要注意,最初只是一個“羅馬人”而並不是“羅馬公民”)羅馬帝國是不會“找你/妳麻煩”。
 
在偶然的一次對外戰爭,勝利者“羅馬”也樂於把“公民權”送給“手下敗將”;只要“敗者”能夠遵守《和約》,羅馬統治階層是樂於“來者”把新的文化信仰生活帶入羅馬社會裡,讓“新的元素”刺激“帝國”“建設”,讓“帝國”變得更強大。
 
在這種意願之下,“來者”是一份“財資”等待被運用。
 
其實,在大多數人都是身處於“微時”的日子,真的沒有甚麼“誰佔了誰的便宜”;大家都是“一窮二白”的環境,想出人頭地就要“刻苦耐勞”,憑“實力”找到“改變階級”的機會。
 
這種不論背景,不分 你我 的日子,只會在“建設初期”普遍存在於社會;當經濟發達了,人心世故了之後,“人情”便會變得不再“單純”了!
 
說得坦白一點兒,就是“財富”把人和人分隔開了!
 
 李嘉誠 在香港上流社會還只是“插班生”的日子,能夠 吃得飽穿得暖 就是大多數香港人的“生活目標”。
 
不論是時勢做英雄也好,是英雄做時勢也好,一個“山寨廠東店”做了一個在當時沒有多少個人同意的決定,在人棄我取的情況之下,為未來數十年的“李氏家族”打下了一個牢固的財力基礎;這是個人的膽識,沒有甚麼值得批評的地方。
 
李嘉誠 在這麼樣子的一張“賭桌”上,勝出了!
 
“傳奇人物”塑造出一個“成功榜樣”,述說出一個機會的把握,足夠可以改變一生際遇。
 
本來,這絕對是一個“好故事”,讓很多香港人憧憬著一個“沒有止境”的未來將會展示在眼前。
 
當一個人的財富累積到了某程度“豐厚”,便會察覺到“別人”與“自己”是有很多的差異;之後,在數算著口袋裡餘錢的時候,或許會有一份不安的感覺。
 
“不安”是一種“自己”與“他人”的醒覺。醒覺到已經不可能再把本來是屬於自己的“一整個餅”的“一半”拿來跟有需要的朋友分享!
 
當口袋裡有十元,拿出來送給朋友“應急”,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
 
倘若,口袋裡的不是只有十元,而是十億,那麼又有多少個人可以拿出“五億”送給別人“應急”呢?
 
這並不是“好人”與“壞人”的標準,而是一種“財富”的“錯覺”!
 
所言是“錯覺”,或許需要一點清晰的方向來把“隱藏”在“真金白銀”裡的“財富觀念”究竟是從“量”來衡量?還是從“質”來衡量?
 
“巴菲持”並不今天才決定把自己的所有家財全數拿出來“貢獻”於“公益事業”。
 
位列全球首富第一二位的他,可以說是以“質”來衡量自己的“家財”。
 
香港首富或許就是以跟 巴菲特截然不同的“財富觀念”來看待自己的“家財”。
 
這是一個“中性”的決定,理應沒有甚麼的“對”與“錯”或“好”與“壞”;只要“家財”並不是從“作奸犯科”而得來,那麼如何的去運用絕對是個人的決定。
 
但是,當“富人”希望能夠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的時候,付出的必然需要更多!
 
“財富”是表面的“光采”。
“回饋”是內心的“愉悅”。
表面的“光輝燦爛”沒能夠長久不變。
內心的“愉快感動”卻可以終生記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