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愁在其開始階段不是旁的,而是我們意識狀態朝向過去,而是我們感覺、觀念的貧乏化,以致好像每個感覺或觀念的意義僅僅在於它已有的細微貢獻上,以致好像未來的發展不知怎樣被打住了。悲愁在其最後階段是一種慘痛失敗的感覺,這感覺使我們放棄一切希望與一切努力;而任何新發生的不幸事件使我們更加體會自己的努力是枉費心機,並且反而在我們心靈中引起一種苦味的愉快。”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志》P.8
這就是人在萬念俱灰是下的內心世界。
如上一篇“數量多與少”的“主觀態度”所影響的“概念”,人生是否“悲愁”也是源自於“人”的經歷從而累積出來的“人生態度”。
有些人能夠活在地獄而仰望天堂作為此生的歸宿;而另一些卻早已經放棄去尋找與等待“美善”的出現。
在這種情況之下的人生態度,並沒有對與錯,只是如何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