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某天晚上,伊德 在屋邨 華潤超級市場 選購了日用品,在排隊輪候繳費的時候,看到了一個異常精彩的“尋常百姓家小故事”。
一位架著“膠邊眼鏡”的壯年男子以“普通話”對收銀姐姐說:「我可不可以用一百二十元的硬幣拿來付款?」壯年男子一邊說一邊從手提袋裡拿出一代斤兩十足的“大餅”。
收銀姐組有點兒“茫然”不懂得如何反應。
片刻過後,回復了心神之後,收銀姐姐把頭一轉,高聲呼叫正在遠處“理貨”的店長姐姐:「喂…收唔收一百二十元“大餅”呀?」
「吓…聽唔到妳講甚麼呀?」店長姐姐回答:
「我問妳…收唔收一百二十元“大餅”呀?」收銀姐姐用盡力氣喊叫:
「聽唔到呀…妳再講多一次…」店長姐姐有點不捺煩:
「我問妳…收唔收一百二十元“大餅”呀?」收銀姐姐用了平生最大的努力再叫一次:
突然間,超級市場內的氣氛沉寂了片刻,大家都等待著一個回應。
「唔收呀!」店長姐姐下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你聽到啦…不好意思…唔收你的一百二十元“大餅”…」收銀姐姐有點兒為難的說:
大家不要意為事情就此結束!
那位操普通話的壯年男子並不放棄自己的要求,反而以一種堅定的語氣對收銀姐姐說起大道理來為自己的一百二十元大餅辯護:「如果你們是不收硬幣的…你們應該張貼通告通知客人…那麼我就不會拿一百二十元硬幣來購物!」
壯年男子拿著一百二十元“大餅”站在收銀機前不願意讓步!
收銀姐姐再一次進入“茫然”!
「喂…他說我們沒有貼出通告通知客人不收一百二十元“大餅”喎…怎麼樣呀…?」收銀姐姐苦笑著再次呼喚店長姐姐:
超級市場內的氣氛再一次沉寂了!
所有人再一次等候著一個回應!
「我們也沒有貼出通告通知客人我們會收一百二十元大餅呀!」女店長姐姐有點不服氣:
氣氛僵住了!
沒多久,那位壯年男子開始在收銀柜位上點算自己的一百二十元“大餅”。
看到眼前的“勇敢中國人”,收銀姐姐不再做傳聲筒了。接收了被主人拋棄了的一百二十元“大餅”之後,自己再一次在“勇敢中國人”面前慢慢地,仔細地覆核一次;之後,把一百二十元“大餅”以“鏗鏘”有力的聲音投入收銀機內。
香港硬幣真的不值錢嗎?
為何市場上所有商舖都如此的厭惡“大餅”?
答案就是…“銀行不回收”!
這個“銀行不回收”市民手上的硬幣政策已經存在已久,結果,不論“街市”“小商店”“大市場”都不再出現“零頭”的價碼;除了“超級市場”這個香港市民唯一仍然可以使用“受限制硬幣數量”的地方之外,其實硬幣已經成為了很多香港人的“雞肋”!
“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心態,應用在香港硬幣身上,就是一般香港人的心聲。
倘若,香港大多數銀行都不願意回收市民手上的“硬幣”,那麼政府又為何不去“取銷”它們呢?不“取銷”就代表還有其“價值”;故此,政府不“取銷”硬幣的法定貨幣地位,按一般常理而言,銀行就是沒有理由拒絕回收市民口袋裡的“硬幣”!
所以,那位“勇敢的中國人”其實是有道理的。
但是,伊德 就是沒有勇氣拿著一百二十元“大餅”去購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