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116在家千日好

20121002181461



    現在,伊德媽 套上了“貓鬚”吸1.5度氧氣享受著“滴注趁妳病攞妳命奶”,沒多久就睡著了;那個“血氧儀”被伊德設定為“靜音狀態”,顯示含氧量為99,情況相對於在病房裡還要好;這應該是因為在家裡 伊德 可以隨時在有需要的時候,當聽到老人家氣管有雜聲就借用“SUCTION”來暢通氣道。
    在寂靜的晚上,國慶煙花爆發過後,尋常百姓家回歸到現實裡;在 伊德家,那部“氧氣機”規律地發出“製氧的聲響”,一絲絲維持生命氣息的氧氣隨著節拍一下緊接著一下透過氧氣喉管輸送到伊德媽的鼻孔裡;這麼樣子的一個生命,可以說是“堅強”,也可以說是“脆弱”;在這裡,“他者的確認”是如何的態度,就成為了“堅強”與“脆弱”的關鍵所在。
    “他者”是萬物存在義意的重要原素,若然 沒有了“他者”的存在,自身存在的價值亦會無法確立;如此,“神明”也不再是“神明”,那麼,人,又可以如何呢?
    人 就是知道 自己能力有限,所以才會有“危機意識”,從“危機意識”的準備當中產生三種外在“行為”;一,是收起所有“仁慈”與“憐憫”,以“利己主義”作為處世態度;二,是變得“溫馴”與“好施”,以“慈悲心懷”看待發生在自己眼前的事情;三,是採取“一”與“二”的中庸之道。
     
    曾經 說過,在 伊德媽 住院的日子,伊德都會在探病時段的病房裡“謝絕”發放所有關於伊德媽 的消息;心裡知道自己在病床邊的熟練行為,是會有很多人剛剛加入成為“腦病患者家屬”的“入門指南”;但是,在病房裡成為別人“學習榜樣”並不是一件“樂事”,其實,還是一件“苦差”;若然,剛巧碰上了一些“難纏”與“惡搞”的病人家屬,“多言多失”到最後都會讓自己難受。
    “一個安靜而能幹的“病人家屬”在病房裡是最討人喜歡的”
    這是伊德十七年來的病房生活裡“參透”出現的“道理”。
    對於“全身癱瘓病人”而言,親人的“行為”勝過“千言萬語”。若然,說要分享照顧病患的經驗,倒不如讓“有需要者”用心留意去看。
     
    其實,每一晚來到病床邊,在“兩小時”的探病時間裡,伊德並不是一百二十分鐘不停“勞動”,而是替老人家清潔妥當身,稍為伸展一下伊德媽的手腳,就會讓“病人”休息。之後,拉一張 椅子 靠近病床邊,靜靜的坐下來,輕聲在老人家耳邊說一些家常話,就是每一個病人家屬應該的行為。
    只是,絕大多數“病房新丁”總是認為一刻的靜止都不可以,在接近兩小時的探病時間裡,以“接力方式”不停止為躺在病床上全身癱瘓的親人進行“地獄式訓練”;就算是一個“正常人”都會受不了吧!
    但是,這種“地獄式訓練”對於很多“病人家屬”而言,是一種“心靈”上的安慰;或許,在親人還擁有健康的日子,從來沒有一丁點兒表達出一份關懷,總是讓日子平白的流逝,到了事過境遷之後,就只能夠借用那些“病床邊行為”來慰解一份對病者的“歉意”。
    這並沒有甚麼問題,只要是對病者有益的,那管“前因”是如何的一個模樣,當下是有益的就是了;只要,不過了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