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43 人性的原動力


盧梭 斷言,兩個先於理性的原動力,1是愛自己

                                 2 是憐憫他人。

這是出於心靈本能的作用,並不是後天學習得來的。

“的確,我之所以不應當傷害我的同類,其理由似乎不在於他是一個有理性的生物,而在於他是一個有感覺的生物。這是動物和人都有的優點,因此,動物有權利要求人類不要無端地虐待牠們。”

盧梭 這一段說話,在今天其實可以拿來應用到“愛護動物協會”的宣傳當中,是十分有權威;只是這麼樣子的一個偉人所說的話,還是應該可以對這個世界有更大的貢獻。

要去了解偉人的心思,可以朝向前人的步伐走,拾人牙慧的方式是最安全的;前人說過大家都認同的東西,拿在自己的口裡加添一點點的個人感受,增加一點點的思古幽情來再說一次,絕對是錯不了的。

但是,這種倣效能夠真正讓筆者有多少的成長呢?

到了真正有人前來叩門提出一些古人遺留的問題,又是否有能力去以個人的悟性去嚐試解答呢?

 

盧梭  是認定人性是善良的;這根中國古賢 孟子 所言的人性本善在結論上是相同的;一個在東方,另一個在西方 的偉人,都不約而同 相隔大約二千年的日子,打從心底裡希望人們能夠以善活命,不以惡相爭。

如此,從第一個善意的流露之後,不斷的在源頭擴大其影響力,廣及世間每一事每一物,那將會是何等的一種美景等待著人們去細心欣賞!

但是,萬物都會有其相對性的存在,有善 就會 有惡,有美 就會 有醜,有得 就會 有失,絕對不是如童話故事裡的必然圓滿結局,總是會有不如人意的景象呈現出來。

若說,人性本善良,只是事實的一個部份;

若說,人性本邪惡,也是同樣的不是絕對;

若然,可以去選擇,那麼就會把問題的根源說是“人類基因”的建構,再經過環境的影響,行為的學習,才能夠孕育出一代偉人的慈悲,又或者是一代邪魔 的 惡毒殘忍;兩者之間,誰勝誰負得以支配人們的一生,就在於人們是如何的去選擇;而在選擇了之後,又是如何去為自己的人生去辯護。

從這個觀點而言,人類的基因 對於 行善 或 為惡 是重要的關鍵;真的想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這個基因圖譜去承擔,讓人能夠得到一個“身不由己”的解釋為邪惡的人生來脫罪;但是,己所不欲又何以成惡!責任最終還是落在 人 的身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