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68雅各書一章13至18節


2008052216272雅各書一章1318





《雅各書》一章十三至十八節

13: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

14: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

15: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

16:我親愛的弟兄們,不要看錯了。

17: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18: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們,叫我們在他所造的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試探」是有它的成長過程,《雅各書》所言是從人的私慾而生,私慾是個人的,這個私慾是為一己之念。既然「試探」是源於私慾,那麼斷了人的慾念豈不是便能夠轉私為公,「試探」從此不再存留在世上,天下便太平,天國便降臨。

:造物主往往會透過現實生活的不完美,不完備,來造就人性格上的至善至美。對溫和性格的人來說,當奉獻的熱誠很深但智力軟弱時,他們會將自己的想像力全神貫注於神的愛上,而不顧一切人間實際事物之利害得失,這樣的狀況雖然可以說是一種極端,但在面對試探的功課上,卻是有效。我們面對的問題就是,為了勝過「試探」而斷了情慾,做一個不問世事的人;還是選擇在不完美的世界擇善固執。

:或者可以說,生活在世界中選擇不去看,不去聽任何不美不善的事,做一個天真無邪的人,是會顯得過於偏頗,並不值得我們讚許。(《宗教經驗之種種‧聖徒性的價值》)

(記得一則佛家寓言,一個和尚與同伴在路上看見一位姑娘弄傷了腳不能行動,便把姑娘背起來,送她回家。同伴一路不斷念經,希望自己不受色戒所侵,而背著姑娘的和尚卻一直面帶著笑容,安慰女施主。在返回寺廟途中,同伴一直想著背起姑娘的情境,終於開口問:「你背著姑娘,不怕自己破了色戒嗎?」和尚淡然一笑之後說:「我早已把姑娘從我背上放下來,而你還是背著她。」)

這種個人的修持境界確實很高,可以說,在基督教的觀念中,和尚雖然生活在充滿試探的世界中,但他並不是選擇自我隔絕於世界,而是活在世界中,以一顆善心來面對花花世界。

:從《約怕記》中,我們看到「試探」是得到神允許下發生的,因為神要透過魔鬼的手來煉歷約伯。曾經在一套美國電視劇集《美國天使》聽到一句對神的描述:「祂要察看人的內心,用手從人的胸膛取出流著血的心審視,之後便放回去,叫人自己縫合傷口」或者,經歷「試煉」或「試探」到某一個階段,都會在人身、心、靈上留下傷口。問題就是我們會如何處理這個傷口。

:「試探」同樣是多樣的,有些人會以隔阻一切感觀慾念來面對,使自己在靈魂上變得純淨,但是人生存於世界上,並不是孤單的,有接觸便會有反應,成聖成賢並不一定要純淨。若果人生為了阻隔試探保持純淨而失去用處,不如染上許多污垢,之後逐一把它們洗淨。(《宗教經驗之種種‧聖徒性的價值》)

:正因為我們曾經體驗過,才會明白身處其中的人所感受到的難受。宗教經驗就是自我的價值追尋與定位,每個人都不相同,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萬事都非偶然,一切都有用意)

:面對試探的極端方法是「苦行主義」,但如果內在傾向於善,為甚麼還需要封閉自己實施「苦行主義」糟蹋外形的行為呢?這種苦行反使外形顯得過於重要。

:任何真正從肉體解放出來的人,會把快樂與痛苦,富有與貧乏看得同樣不相干,不重要。他可以與實際行動,享受快樂,而不用害怕墮落或受束縛。只有內心還依附著世俗的人,才需要捨棄世俗的行為。

:「二度降生哲學」,運用「苦行主義」來生活,這個世界存在著某個真實錯誤的信念,這個錯誤不應被忽視,也不逃避,而是必須斷然面對,訴諸靈魂的英勇力量克服,並抵鎖它,滌淨它。(《宗教經驗之種種‧聖徒性的價值》)

:「一度降生哲學」,運用「樂觀主義」來生活,人們可以用忽略的方式來面對邪惡。將自己存放於經驗世界的痛苦之外,完全避免災禍,快樂地過一生。(《宗教經驗之種種‧聖徒性的價值》)

:當我們說與主同在,勝過試探,活出基督樣式的時候,當時存在於我們心靈中的心態會是如何呢!

「密契主義」

:不可言說(密契經驗只能直接經驗它,無法將這樣的經驗傳授式傳達給別人)

:知悟性(是推論及理智無法探測之深刻真理的洞悟,是洞見、啓示,無法言傳,但充滿意義與重要性,帶有一種奇特的權威感。)

:頃現性(它的極限是半小時,最多 一兩 個小時,之後就漸漸淡入日常生活的狀態,當再度出現時會被認出來。)

:被動性(次級人格或交替人格會出現,在個人意志被中止的時候,說方言、預言、靈媒等等) (《宗教經驗之種種‧聖徒性的價值》)

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會在生命中花很多時間和心力在別人面前引証造物主的存在,但是郤忽略了自己,行為越往外擴展,內裡便越空虛。(軟弱從此而生,試探亦有機會懷胎)

當明白到試煉與試探在人的目光中可能難以劃清界線之後,便應該了解到有些正在發生的事情,可能並非「主角」,而一直在它身旁,引不起人們注意的才是關鍵所在。面對試煉要懂得運用智慧,而面對試探亦缺智慧不可。

如果說試煉是造物主一點一滴的造就人性格與能耐,那麼試探就是一點一滴從人的心靈中侵蝕,直至形驅敗壞。從罪開始懷胎到出生需要一段時間,只是人不知道又或者不願意知道。

不知道的只是過失,明知故犯就是罪。當人把過失隱瞞,便會變成罪,胎就從這時開始生長。

試煉的奬賞是得生命的冠冕,而人面對試探失敗的結果是死。《雅各書》所言,要人不可看錯,就是看錯了神的心意,亦看錯了人的能耐。但是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執迷不悔,把造物主當作擋箭牌。

:若然人真的能長生不死,所有事情便都會找到原因與結果。但人就是有限制,故此便需要一點想像力,一點啓發性來面對萬事萬物,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擁有活著的目標可能這種想象力及啓發性真的與事情的因果沒有關係,但郤可以借用當中的善意與美意作為動力,從這個角度去看世界或許可以看到美。

:很多教會聚會、門徒訓練,都教導人如何去做一個基督徒,做一個好人。但就沒有教人如何在犯錯、犯罪之後去面對自己(天主教的告解便在這問題上為人提供了一條出路)。只是說人要在造物主面前認罪悔改,之後如何去面對自己,面對別人,面對人生等等便是由人自己去決定。《雅各書》叫信徒言與行並重,但有些時候,當宗教語言說得多,便會看成為習慣,說話與行為絕對分離。

:面對過失與犯罪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立刻停止為這些行為辯護犯錯並不等於犯罪,但找方法去掩飾犯錯便等於犯罪。真正得不到別人原諒的是明知而故犯,其後在有機會去改過或補償之時又不去理會。

面對「試探」要誠實,感覺到有不對勁的時候便要細想這究竟對不對,這就是智慧 。但感覺有些時候卻不會清晰指出答案,反會叫人走錯的路。「在宗教而言,感覺是必要的,但決定宗教特徵和價值的不是感覺,而是宗教的內容或理智基礎。」(《宗教哲學慨論》)

那麼我們的宗教內容和理智又是甚麼?這很重要,因為每一個人在生命中都需要有方向、有目標、有支持,我們都需要有模仿的對象或英雄。如果我們所依靠的根本在宗教內容和理智上都是不對的,本來是好心的便會幹出壞事來。

試煉後續

朋友提到在現實的教會生活當中,對試煉無法了解其原因,經過長時間的忍耐、等候,漸漸便對可以明白試煉原因的追尋變得淡然。雖然在信仰的生活中得了一個缺陷,但那份曾經讓人感受深刻的決志經歷,讓人仍然口中承認主耶穌,仍然每星期出現教會,在教會參與事奉,漸漸就是自己亦忘記了這個缺陷。《雅各書》就人們在經歷試煉的時候,是百般的。明白一點就是與中國人所言「福無重至,禍不單行」,縱然我們都知道試煉是從神而來,是有造就,有得著、能為人帶來生命冠冕,這個冠冕是貴重的,是美好,但要手握著並不容易,在有限的生命中,人只能盡力而為。如果要清楚說出甚麼是生命冠冕,或許可以這麼說:「當造物主及旁人看到我們如何去活的時候,是給與歡呼喝采或點頭說一聲不錯,而不是搖頭嘆息。」有些試煉是要經歷多個世代才能完備,也就是以有限去了解無限所帶出來的缺陷。或者可以對「完備」再想深一層,「完備」是否等於「完美」,完美是沒缺陷,而完備就是一切的要素都俱備。在《雅各書》所言,我們經歷了百般的試煉後,喜怒哀樂,生離死別都品嚐過、質疑過、忍耐過、沉默過、了解過、接受過,最終以平靜的心去保留一段又一段試煉的經驗在心中,這些經驗縱然是會有不清晰的部份,但卻不至於讓人對造物主的信實,對信仰的「實在」產生懷疑,而是在仰望造物主的時候,正因為人生有不完美,更加讓人對造物主心存敬畏。

「此生已經盡力而為,止於至善」,對於有限的生命而言,已經「完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