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2 宇宙無情


抬頭凝望夜空點點繁星,它們本來就是“無情”;孕育“它們”的只是“物理”與“化學”再配合“時間”。

“情”這東西,只是後來者感懷身世的時刻投射到蒼天的一份期盼,在眼目所及的範疇之外,真切希望還有更多,更多的“肯定”與“認同”來見証當下的“我”曾經存在於這個本是無情的“宇宙”裡,讓“它”變得曾經有“情”的存在,透過這份“情”來肯定“自我”。當“自我”能夠在宇由某一個角落找到存在的 證據 與 價值,往後的種種經歷都能夠“自建一個圖譜”來去解釋前因和後果。

可以說,我們都是從宇宙的“無情”借助於“物理”與“化學”再配合“時間”而出現;這對於後來者而言,是難以理解的一個源頭。

“我們”都是從“無”而出的“宇宙”生成變化而變得有 形 有 體  再有 情。

“情”雖然是存在於“宇宙”裡,但是卻從來都難以被“他者”去“確認”。當 身處地球上的 你和我 抬頭凝望著一點星光的時刻,我們可以看到這點星光有“情”嗎?

所謂的“情”,都是從注意到這一點星光的“他者”而出的;當中,可能會在同一時點上有著數以百、千、萬個“他者”為了同一點星光而產生“情”;當百、千、萬個不同的“情”會聚在同一焦點上的時候,那一點星光便再也不是 本來無情的星光;而是被“他者”確認了的“情感”源頭。

這個 本來無情的“情感源頭”就在眾人的主觀情感投射之下,成為了一個擁有跟所有注意到“它”存在的“他者”所希望“它”擁有的“情”。

一個“本來無情”的被“他者”給與了“感情”之後,就會開始“更新變化”;“他者”需要甚麼?“本來無情”就會供應“甚麼”以滿足“他者”的需要;彷彿這個“本來無情”的就在“他者”的“確認”之外,就擁有了“超越”的能力,除了“自身”以外更及於“他者”。

那時候,“他者”必然會反過來問:「為何如此?」

在這裡,引用 柏格森 《時間與自由意志‧譯者序》的一段:「如果有人問大自然,問它為甚麼要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又如果它願意聽並願意回答的話,則它一定會說:「不要問我;靜觀萬象,體會一切,正如我現在不願意開口並一向不慣開口一樣。」

“人”總是習慣“以我觀物”;所以一切超越認知的事物,都被“人”的“感情”賜與一份“神秘感”;而“神秘感”總是有無窮的“空間”讓人去“尋找”心目中的“答案”。

“宇宙”的“神秘”,就正如“人生”的“不可掌控”;抬頭看到的星空,或許就是“人生”的“放大版本”,總會有無法理解的“現象”;“現象”不會開口告訴“答案”讓“人”明白,“人”自能夠靜觀萬象以體會一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