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24 負責人 與 聯絡人的分別

重病患者 跟 病床 的關係是密切不可分的。
“他們”的世界實質空間就是一張病床! 在一般的日常作息情況當中,“他們”沒有能力離開一個3X 6呎 的平方空間;甚至想轉側一個身子的姿勢也辦不到;如此的活著若然沒有可供相依的人守候在床邊,活著就是一種詛咒。
故此,數年之前開始思考“安樂死”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已經有了一個“審視標準”來衡量 為自己生命 提出 安樂死 要求的人是否真有此需要!

患病 是一件 倒霉事!
患上了大病 或者 是不治之症 就是一件倒大霉的事!
倘若,患上了大病 或者 是不治之症 之後,被人遺忘於 病床上;這就是 病患者 最悲涼的境況。
伊德媽 在 過去了的十九年歲月裡,因為“大病”“小痛”需要 “住院”接受治療和檢查的日子,伊德 都會在病房 裡 看到 “病房孤兒”以不同形式的模樣 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沒有人會去過問 “病房孤兒”的“身世”;因為,每一段“身世”的內容都總是包含著“老生常談”的“愛惡憎鬥”、“家庭不和”,種種“前塵往事”總會在一個“病患”身上找到適當的時機拼湊出一個“社會福利署檔案編號”。
就是因為在 伊德媽 手術失敗之後需要長期住院接受治療 和 鍛練身體的第一年病房生活裡;看到太多“社會福利署檔案編號”躺在 病床上;每一個 編號 都有它獨特的故事;只是,伊德 從來都不曾去“探聽”。
知道了,又如何呢?

但是,每一次 從病房接 伊德媽 回家的時候,倘若 清楚知道 同房 有孤兒病人,都會 留下 伊德媽 沒有用完的 紙尿片 和 盒裝紙巾 給 他們使用。
伊德 了解 伊德媽 是會希望 孩子 如此般的舉措對待身邊的人!因為,她 也知道 自己的孩子 同樣希望 別人會好好對待 自己的媽媽。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如此!

這些“老氣”的說話,從小就知道;但是,卻沒有認真去理解其含意,一直以來都只是“鸚鵡學舌”的掛在嘴邊;到了 下定決心在 家裡照顧 伊德媽 晚年的歲月去圓 老人家 “心願”的時候,在大學人文學科遙距課程 的 學習當中,真正有系統地去 研習 中國哲學思想的過程裡,才徹悟從前 掛在嘴邊的 “人生道理”是需要一份“推己及人”的舉措才可以體會到箇中真諦!

就是因為 至親 的病患遭遇,讓書案上的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流露出一份迫切感覺;眼前的 伊德媽 已經踏上了人生最後一程的階段,“孝如何盡”“恩如何報”就是 孩子 心裡的鬱結。

坦白的說,在整個 遙距學位課程的歲月裡,經常都會從“眼見耳聞”的先賢哲理當中感到心有愧疚;還是有很多說話可以跟身邊的人表達得更好;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為身邊的人做得更好;只是,凡人軀體能夠承擔的有極限!

在 力不夠 ,財不足 的現實裡,沒能夠讓 伊德媽 生活得更好;就是 至親 跟 伊德 永別之後 孩子對自身的評價!

伊德 把 本來 屬於非物質的東西 聯繫 到 以物質來衡量的範疇內 ; 窮理盡義彷彿都可以從 財帛金錢的價量上去品評;如此的念頭 來到當下 倒有點兒感到 訝異!

伊德 也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帶著 伊德媽 在 凡間俗世 相依共存的日子,也離不開要為 日用飲食而節用計較;而節用計較 的對象,全都是落在 伊德 身上。

一九九五年 九月 伊德媽 脫離“不穩定階段”轉送到 腦外科普通病房 繼續接受治療大約兩個星期之後;腦外科主任醫生 就給與伊德 一個 建議為 伊德媽 購買 適合長期卧床病人使用的“聚脂蛋白軟墊床褥”,以減低 伊德媽 因為長期卧床而出現“褥瘡”的機會。
就是從這一次醫生建議開始,“伊德媽 有需要的就去買回來”就是這十九年來 伊德 的持家標準。
落實這個 “持家標準”的方法,就是 伊德 需要節用計較每一天的生活費用。

從一九九五年五月開始一年半有多的住院日子裡,伊德媽 的住院費用都是由 長兄 承擔起來;而 伊德 這個幼弟 就負責老人家 個人衛生消耗品的供應“紙尿片”及其他 病房不會提供的消耗品。

這個“分工”安排在病房裡實施 所產生的影響是正面的。
因為,在公立醫院裡,是不會正式記錄 病人真正的“負責人”資料,而只會有“病人親屬”的聯絡人電話記錄;而“負責人”與“聯絡人”的身份差別 就在於“負責人”在一般的理解而言就是會為“病人”繳交費用;而“聯絡人”就只是接收消息與發放消息;兩者的差異是明顯的。

一個意識清醒的病人,能夠打點自己的住院費用,也有能力去理解清楚自己的病情;故此,“負責人”與“聯絡人”的分別對他們而言並不重要。
當情況 落在 伊德媽 這麼樣子的病人身上,“負責人”與“聯絡人”的“分工”就有著實質上的需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