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19 潺潺的水聲

帶著一個植物人類別的媽媽 離開病房,重新開始一種 家庭生活,絕對是“說時容易做時難”。

為了 接納 伊德媽 和 伊德 這兩位家庭新成員,二姐 與 二姐夫 把本來屬於 伊德媽 外孫兒 的房間騰空出來,三口子同睡一個房間裡;這無疑是一種犧牲。

其實,伊德 讓 伊德媽 在日常生活裡居於首位,只是個人的決定,是不需要別人的同意,也無需要考慮其他家庭成員的想法。但是,二姐 願意 接納 伊德媽 和 伊德 在出院之後的適應期間生活,當中需要考慮的事情 就 複雜得多了!
這次安排 在二姐的家庭而言,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家三口都需要去適應的轉變!
或許,二姐 在 二姐夫 心目中的地位不用多說了!

曾經 在日誌裡說過,要在家裡照顧一個植物人類別的長期病患家屬,並不是安置一張床就可以應付病患的需要。
家居使用的醫療器才設備必然會隨著年月而不斷增加。
二姐的家庭 在 伊德媽 還身在病房裡的時候,就需要接收一張“如廁不锈鋼椅”。
因為,在病房 接受康復訓練的伊德媽,縱然是屬於 沒有表達與溝通能力的植物人類別,但是,在一年半有多的住院日子裡,伊德 用盡所有辦法 讓 伊德媽 重新習慣坐在 “如廁椅”上排泄;讓 老人家 在這種“事情”上 認為自己跟一個“平常人”無異。
雖然,這種想法或許有點兒 一廂情願!但是,伊德媽 卻真的能夠 挺起腰肢坐在 “如廁椅”上,直到 “收集盤”裡 發出潺潺的水聲,那種感覺真的恰似是當下的“嬰兒廣告”對白那麼的讓 成人 打從心底裡 喜出望外大聲呼叫“BB 有便便呀”。
這種 “如廁訓練”倘若 是在今天2014年的公立醫院病房裡,是絕對沒有可能去嚐試;因為,在嚴格實施“探病時時管制”的病房裡,病人家屬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 病患家屬 何時需要“如廁”。
相對於 一九九六年的 公立醫院病房,伊德 就 被默許 能夠長時間逗留在病房裡專心照顧 伊德媽;這樣,就可以每次觀察到 伊德媽 睡醒 睜開眼睛的時候,就 從病床上 抱起她 安放在 如廁椅上,耐心等候“潺潺的水聲”!
可能 有朋友會認為這種事情只是浪費心力,對於 病人 與 家屬都沒有真正的幫助。
不錯,就算是經常聽到 “潺潺的水聲”也不會讓 伊德媽 脫離 植物人頪別 的情況;但是,卻可以讓 她 每天都 感覺到 有親人願意照顧 起居生活的所有事情;還是有 兒女 疼愛 她!在這種 可以感受到的 情感接觸當中,還有一種實質的功效,就是這種 “如廁習慣”,確保了 伊德媽 的臀部 位置 保持 “乾爽”和“清潔”;避免了不必要的臀部潰損情況出現。

沒多久,病房裡的 職員 都知道 伊德 這個孩子 是會讓 伊德媽 在有需要的時候 坐在 “如廁椅”上;也會把 這種每天都會“進行”的事情 記錄在 病人日誌冊上 ,讓 主診醫生多一項資料參考 來診斷和評估 伊德媽 的康復進度。
因為,伊德 曾經 清楚向 病房 提出一個“目標”,就是當伊德媽 能夠達到 出院回家最低要求的時候,就會 接 她 回家!
這就是 一種默契!
有了這種 病人家屬 與 病房 的 默契,主診 醫生 就會盡量給與充足的時間  讓 病人 與 家屬 都準備妥當之後,就可以 得到一個雖然是 “手術失敗了”,但 最終 能夠出院回家的病人詳細資料在 病房記錄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