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44 中國人殊途但不同歸

中國 在唐代開始就以天朝大國的身份自居,這是順應 古中國 封土建國 的時候所發展出來的一套“官僚體系”以輔助中央皇朝在地方實行管治的精神力量所衍生出來的自我定位;今天我們的國名“中國”也就是表達出一種天朝大國為世界中心的認知,國體以外的地方“盡是蠻荒野地”。
首先 有計劃與有系統地 學習 古中國文化的 “古代地區”,就是被 天朝大國 視為“東洋小國”的 日本 ;她 派遣來 中國 學習“中國文化”的遣唐使與及隨行人員以千計量,而 唐代 盛行的“彿教”就成為了 日本天皇以統合全國人民的宗教工具。

古中國 自知本身的 文化 被四鄰邦國 爭相學習借鏡,此一現實情況強化了 古中國 對本身文化 的信心;故此,從來都不會以“對等”的地位來看待鄰邦諸國,習慣了以“保護者”、“忠主國”高人一等的身份來跟 周邊地區交往;從一個側面來看這種政治情況,就可以聯想到為何 中國 從古到今都“不擅於談判外交”,不懂得如何“開出價碼”來跟“競爭者”討價還價;結果,要麼不是“全贏”就是“全輸”。
如此的歷史只有在“南宋”時期有了一丁點兒改變;南宋 因為自知是背海立國,沒有足夠的實力跟“金國”、“西夏”與及後的“蒙古”以“戰爭定輸贏”;才會接受現實以種種不同的條約給與對方經濟上的利益來換取短暫的“和平”;這種不以“天朝大國”自居的政治取向,雖然失去了“唯我獨專”的“冠冕”,但是卻讓 南宋 得以休養生息,在世界歷史裡成為了當時最“富有”的“國家”。
古中國 這種以 談判條約 來換取 “和平”的外交國策,到了蒙古 滅 南宋之後,再到朱氏結束元代統治接掌中國治權 ,明代 又再次以“天朝大國”的身份自居,嚴重跟世界的演變脫軌;結果,到了清代完整地承接明代的“一切”,唯我獨專的心態更加強烈,才會出現了百年國恥這麼的一段歷史。

進入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封建皇朝 結束了;但是從政治實況而言,中國 這家大宅門 只是更換了一面牌坊,宅門內的所有東西都依舊保留下來。
中國 的文化 曾經 光芒萬丈,可惜來到二十世紀卻成為一個“民智未開”“政治腐敗”巨大而孱弱的國家;這可以把責任推卸給誰人呢?

 “政治早熟”讓 曾經在文化領域光芒萬丈的 中國 對於所有外來的東西都“不認真看待”,這或許就是很多歷史問題的其中一個答案;把“自身”的“落後”錯看成為“成就”。
這麼的一種“自我定位”,倘若是以跟世界“老死不相往來”的態度作為“支撐點”,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關上大門”自行解決就是了;並沒有甚麼事情會被“外人”訕笑。

上世紀 中華人民共和國 跟 英國政府 進行“香港前途問題談判”之前的日子,中國以國家名義接待“外賓”的時候,都總會安排“中外傳媒”來到“貴賓廳”採訪這些國家級別的禮節交往;那時候的 中國 貴賓廳 擺設,是每一位到會人士都安排一張“紅色梳化單人椅”,“一張木茶几”,在茶几下面放置一個“國產痰罐”;最初,一些老外對於這個放置在茶几下面的“國產痰罐”是如何的用途不為所以,直到“老外”完全明白“國產痰罐”的用途之後,都心感訝異!
中國人 在大宅門內的客廳擺放“痰罐”,目的就是要“方便”客人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暢通氣道”;這種方便客人的傳統亦同樣給與 老外方便;在國家接待外賓的禮儀上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沒有顧及到 老外 是不會在 別人面前“暢通氣道”,這會被看待成為“不禮貌”。
這個 “國產痰罐”的傳統可以如何的去理解呢?

國家 需要數年的時間才願意把“貴賓廳”內的“國產痰罐”收起來;接受“痰罐”在外交禮儀上是不衛生的。

把話題轉移到 “自由行人士在香港隨處便溺”的情況 就可以或多或少的理解到“中國人”的習慣在很多時候都是“自我為中心”的投射;並沒有顧及到 “自家人以外”的感受;這可以說是傳統大宅門的思想;而這種 傳統大宅門的思想 就 基於 “天朝大國”的觀念 落在 尋常百姓家裡的延續。
香港 縱然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但是在 社會文化深受世界價值觀念薰陶的情況之下,對於 國內同胞 很多行為習慣有所不滿 就是一種必然的反應;這些不滿 倘若 是 基本個人行為價值觀念的不可接受,香港人為此表示不滿是應該的,並不是甚麼“不愛國病”“恐共病”“驕生慣養病”;只是,當外來群體是以一種“大宅門心態”來港“吃喝玩樂購物消費”的時候,就會認為香港人不懂人情世故,人家來給你錢還要被香港人諸多批評,這絕對說不上。

這是一種人民的普及文明水平的表現!也可以說是 國民素質的反映;在中國歷史裡,就是因為中央皇朝往往抱持著一種“天朝大國”的觀念來接觸皇城門外的世界;不願意 去接受“自家”的“落後”這個事實,亦不願意去改變“自家”的“落後”這種需要,才會在歷史裡處處受屈辱於人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