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32 真理與道德的衝突

在 人類 的歷史裡,往住都是首先從 宗教信仰 去解釋“真理”,而並非拿出“真埋”的本來實相呈現於人類 面前 讓人類自行去領受“真理”!

曾經 十分認真的想,究竟在人類的文明裡,是首先發現 道德 的準繩,還是首先發現 真理 的存在?
道德是真理之花。Morality is truth in full bloom. (Victor Hugo, French poet, 1802-1885)
從 雨果 的名言裡,可以看到他認為 道德 並非自有永有的東西,而是 真理 透過 人類 把其自身展示出來的 途徑(道德);在這種 先與後,的關係,本來是明確不誤的;但是,人類 的意願 與 領悟能力 卻把 真理 的實相在有意與無意之中添上了一層又一層的迷霧;結果,真理 依從人願被解釋,道德變成了權威反倒過來掩蓋著 真理!這就恰似是當 美豔 的 花朵 盛放的日子,人們都只會被眼前的鮮花所吸引,而沒有看到承托著美豔花朵的母株是如何的模樣!
或者,就是因為 人 從年幼開始首先接觸到的,都是來自父母長輩的 道德教化,而並非自有永有的真理實相;故此,世界上的大部份人類都只認識 道德 而 不知道 道德的源頭就是真理。
來自父母長輩帶有權威性的道德教化,往往都滲雜了主觀願望的成份,若然父母長輩們同時堅信宗教,那麼來自他們的道德教化就會融合了不同形式的“神明掌控”成份,“人格神”“道德意志的天”就是“真理”的源頭!
這種形式的“真理”展示,恰當嗎?
借用“道德”來去解釋“真理”,可以嗎?
當“真理”被 人放在 從屬於“宗教信仰”的“道德要求”,問題就出現了!
當 基督教 征服了 羅馬世界,到後來羅馬帝國覆滅,歐洲大大小小的新生國家都需要一種權威來肯定 王權的正統性,於是,宗教就成為了最適當的工具來確認“君權神授”的超然地位。
從 “君權神授” 成為了 道德教化 的一個重要環節之後,“人格神”“道德意志的天”就是“真理”的源頭;在這種認知方向裡,“人格神”展示出來的“真理”衍生出人類的“道德觀念”;故此,道德觀念所維護的當然就是 “人格神” 對於人類的終極歸宿,就是人生理應追求的事情!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種“真理”是不容爭辯的!
從這種“真理”衍生出來的“道德承傳與教化”成為了很多民族的傳統 與 精神依歸,也就是今天世界的普遍價值觀念!
你 接受嗎?



31 一種更深層的愛

“深愛”有兩種層面;
一種是因為深愛對方而希望對方會改變!
另一種,也是因為深愛對方而不會要求對方去改變!
這兩種不同層面的“深愛”,其實都是同出一門,只是在經歷了兩種階段的體驗之後,就停留在不同的形式裡作為歸宿。

人 只要是沒有選擇去過一種“獨身”的生活,那就是冀望在一個可以預見的將來遇上一個能夠“知心共渡”的伴侶;為了那人,願意去遷就,把從前一個倔強的自我稍作改變,目的,就是希望跟那人相處的時候,對方會感覺到“舒服”與“自在”;同一個理由,也希望那人會以相同的“遷就”來共渡人生!
說“遷就”,也就是一種改變!
一般的衡量標準就是對那人“遷就”越多,也就愛得越深!
“單身生活”是人生裡一段“簡單”的日子,沒有其他人在生命裡需要每時每刻去牽掛著;生活在一種沒有其他人需要牽掛著的日子,是自由的!而自由的生活是會被“定型”,在一個已經被“定型”了的生活裡,要重新加入一個“新人”跟自己共同生活,那就需要去改變!
在一般的情況裡,“改變”是從自己身上開始的,漸漸地這種需要去“改變”來“遷就”那人的舉動,會在毫不察覺的情況下從“自己”身上 推演到“那人”身上;此時,就已經不再是“愛情階段”,而是步入了“感情”需要維繫 的 日子。
因為不想自己從前的種種生活習慣與處事方式套用在那人身上的時候摧毁一切, 這種“單向”的念頭在來到 “感情”需要維繫 的 日子,就會成為一種“雙向”的關係;在 “雙向”的關係裡,自己當然會在“意識”敏銳的情況下盡其所能去“遷就”那人,只是,在心底裡 就會期望 那人會對自己的“心思意念”了解透徹,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站在大門外等候!
就是因為 深愛著,一直等候那人會改變!在這種日子裡,自我 還是每時每刻的呼喚著希望那人會意識得到那種 不言而喻 的期盼!
相對於因為“深愛著” 不言而喻 的期盼,那種已經到達了“愛無求”階段的“感情”,就略帶有一點兒的“孤清”!
說“孤清”,是因為 自己 和 那人 都已經清楚了解不論自己 或 對方 都再也沒有能力去“改變”;“感情”已經來到筋疲力竭 的階段,若然 再要多一次的 改變 ,兩個人的世界或許就會崩塌,再沒有一絲的“感情”可以存留下來!
看到了如此般的一個未來,人 或許會去選擇應該如何走下去;又或許,不會再去選擇;事情就讓 它 自己走下去,緊跟在後面就是了!
來到這裡,就有一個疑問?
如此般的一段“感情”還可以說是“深愛著”嗎?
若然把“感情”分為兩種不同的關係,一種是兩個人的“愛欲之情”;另一種是“親情”連繫的“至死不渝”;那麼就可以肯定後一種的因為仍然“深愛著”就不再有改變的期望,是一種“不一樣”的“深愛”!
仍然“深愛著”縱然已經肯定不會再有任何回應!
成為了習慣從“深愛”而付出的行為,旁人是如何的評價?
那個因為仍然“深愛”而付出的人,是不會再去理會的!心裡只會想著,明天還有能力繼續去“深愛著”那個人嗎?
若然還可以支持下去,那麼,其他的事情都算不得甚麼了!
有點兒 孤芳自賞 的影兒!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79 中環究竟你幹了甚麼?

“中環” 為甚麼會被人事先張揚的要被佔領呢?
因為,“中環”你有代表性!
倘若 你 沒有甚麼“名堂”,又沒有代表性,那會有人去佔領你!
“佔領”了“你”,就可以觸動其他人的“感觀神經”;當“感觀神經”被“觸動”了,就會產生“反應”;“反應”出來了,就會有所“舉措”;這些被刻意牽引出來的“舉措”,往往就是“目的”所在。
要 達到 “目的”,就需要有計劃地去進行,“宣傳”就是“計劃”的一部份;沒有了“宣傳”就不會有太多的市民會知道有如此般的一個“事先張揚”的“和平佔領中環行動”!
要如何去“應對”這次“事先張揚”的行動?
要去阻止“行動”的“進行”?
還是 順其自然的 讓 市民得到一個表達內心意見的“途徑”?
想到了 周星馳 的《蘇乞兒》;在電影到了結局的時候,皇帝 在大殿上走到 蘇乞兒 身旁,府身就前對 蘇乞兒 說:「我如何可以放心你們丐幫 現在人多勢眾!」
蘇乞兒 聽到 皇帝如此的說,滿不在乎,冷淡地對天子坦言:「我們有多少人並不在乎我,而是在乎你如果,你做得好,天下太平,人人有工做,個個有書讀又怎會有人願意會去做乞兒呢?」


或許,每一個為政者,都需要 一個蘇乞兒 在身旁,以一種官僚以外的目光來給與時局的見解,從一個最根本處去看社會問題,才可以找到要旨!

78 和平並不可以佔中

伊德 接受 民主社會 是可以容許不同的意見透過不同的途徑表達出來讓公眾明白與關注;所謂 不同的途徑在奉行民主的社會裡,就是可以理解為“法律條文”沒有禁止的途徑;故此,遊行 示威 在民主 社會裡 從來都不會被視為觸犯法律;只要在進行的時間內沒有任何人命傷亡及財物損毁,執法單位就沒有理由去阻止或拘捕參與遊行示威人士。
從這個基本概念去看由香港學者發起的“和平佔領中環行動”就十分有其獨特性與爭議性。
要去“佔領”卻希望能夠“和平”;這從來都是發動武力的人所一廂情願能夠出現的情況;就是“別人”會拱手相讓;而現實情況就是往往不依從發動武力者的計劃,事情一經“開始”就無法控制,直至“頭破血流” 與 “筋疲力竭”之後,就勉強找來儀容還算可以的人拿起旌旗表現得自信滿滿的表演“鳴金收金”!
“和平”與“佔領”在現實裡從來都不能夠同一時刻出現在同一地點上;“佔領”就是要去違反守在“這裡”的人的意願;違反 別人的意願,從來都不會是“和平”的。
在本來就是“不和平”的“佔領行動”冦上一個“和平”的字眼;就是今次發起“佔領中環行動”的學者表現出來的“獨特性”,以此來把自己與“只有蠻勁”的激烈示威遊行區分;這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行動標題”也顯示出一派學究之風絕對是跟市井之徒有所區別。
“和平”地去“佔領”中環 是 “他們”的意願;但卻是矛盾的;“和平”從來都不能夠“佔領”到任何地方;一個更恰當 和 不矛盾 的“口號”,應該是“非暴力佔領中環”。
“非暴力”是一個原則;但是為了達到目的卻可以運用“武力”!
如此,才可以讓發起人能夠達到其目的“佔領中環”!

這並不是鼓吹任何行動,而只是單純地去解讀香港學者們所發起的“佔領中環行動”的矛盾性!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65 參劾張居正

黃仁宇 筆下描述中國官場明爭暗鬥目的就是要把敵對陣營的主要人物“拉下馬”,箇中的方式,手段 是先後有序,由輕到重,慢慢的“去皮見骨”。
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寃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問題;利用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眾注意,引起文官參加,假以時日,使小事積累而成大事,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在程度上講,發展中的步代則須前後銜接,第一步沒有到效果之前決不輕率採取第二步,而且出來交鋒的人物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萬曆十五年》)

這就是文官派系之間的爭鬥手段,其內容是有時有序的;絕對不會真的以“不著邊際”的事情作餌誘 對方 參與 大大小小的政爭問題;不論是關乎天子皇帝的,還是一般地方百姓的,都總會是有編排次序的拿到桌面上讓老百姓去看到,從中引發民間輿論的迴響,形成一時的“風氣”!
張居正 死後被 群臣參劾“算舊帳”,就是從一些張居正的個人生活習慣開始,再發展到群起批評 張居正 的欺君犯上企圖;當所謂的証據逐一展示在天子皇帝面前之後,萬曆 也 心感後悔當初是如何的信賴 張居正!

或許,中國 皇朝歷史 當中就是有很大篇幅記述不同時代的黨爭;這些黨爭 當然是包含了 為政之見的異同;但是內裡卻又源於一種執掌朝政大權 的 現實是落在誰家派系手裡!
政治 就是 利益的分配!
手握朝中大權就是擁有絕對的權力在天子皇帝的名義之下按所屬黨派的意願來分配利益給與“自家人”!
當中的所謂“自家人”就是不同的“誼”互相纏繞在一起!
派系裡若然有一位重要的人物被敵對派系彈劾成功,被 拉下馬 來;那麼所影響的並不單單是這名 被拉下馬 的人物;而是會牽連到整個派系內的成員;故此,每一次的黨爭 都是嚴重的 與 激烈的!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64 張居正的生前死後

     “張居正 先以私人函件要求地方親信以他的意思上達文書給皇帝,文書到了文淵閣之後,張居正就以皇帝顧員的身份批示,也在私人文書中暗示親信的升遷安排,如此,建立了一個以張居正為中心的國家行政機關,以補助正常行政機關的不足。
      張居正的措施徹底暴露了中央集權過度的不良後果,在下層行政單位許多實際問題尚未解決以前,行政效率的增加,必然是緩慢的,有限度的,強求效率增高,超過限度,只會造成行政系統的內部不安,整文官集團會因壓力過高而分裂,而糾紛一起,實際問題又會升級成為道德問題。”(節錄 《萬曆十五年》)
      這是一個典型以個人威望 及 權力,試途改造一個基礎已經不穩的行政架構例子;在 張居正 權傾朝野的日子,這種個人意願確實得到行政機構裡的官僚系統有限度的“執行”;因為,朝野內外沒有人能夠跟 張居正 匹敵。
     情況就恰似香港 最後一任總督 彭定康 在他任內 要求 所有政府部門 因應自身部門的工作訂立一套“服務承諾”;公開向市民承諾每一個政府部門的“服務質素”達到如何的水平;就是給官僚系統一種壓力;倘若 政府部門的最高決策者並沒有能夠懾服部下的威望,就必然只會是一種沒有實質表現口號。縱然身居其位的最高決策者擁有這種能耐,也只能夠確保在其任內維持這種“服務質素”,當最高決策者不在其位的時候,而政府部門卻沒有真正的從根本上提升服務能力的水平;例如部門在這段日子裡是否增加了所需要的人力,又是否部門內所有人員就所提供的服務知識普及與否;若然這兩種元素都沒有得到妥善的安排,那麼,好景就必然不再!

       明代中後期的官僚體系陋習,並不可能憑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改變;故此,張居正 主政的時代結束之後,整個官僚體系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全部恢復到“前張居政時代”的情況。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63 明代大學士 申時行 的制肘 3 為官之道

“理想與裝飾究竟不同於虛偽,一個人仍能以此作為起點去推行他的誠意。”(黃仁宇 在《萬曆十五年》有這麼的一句評語)
這是 黃仁宇 拿來 描述 申時行 在 萬曆皇帝 不再臨朝 跟 內外廷臣接觸的日子裡,仍然 在心裡期望 天子皇帝還是擁有勤政愛民的心腸,而文武百官還是希望以天子皇帝為行政最高的決策者作為官僚有效運作的推動力量;為了保証這樣的一種願景能夠持續發揮作用凝聚中央朝廷 跟 地方 官僚的最低限度從屬關係;申時行 就是盡其所能 去努力化解 天子皇帝 跟 文武百官 在諸多方面上的不咬弦;盡量 把 天子皇帝 不能被 文武百官 所接受的個人舉措 給與“潤飾”,以“美言勸進”來肯定天子皇帝的個人行為的“良好意圖”,但是在字裡行間,卻是刻意讓 萬曆皇帝 意識到他個人諸般行為上對於 文武百官 所做成的不良後果!
另一方面,申時行 亦 擔當起 文武百官 對於 萬曆皇帝 諸般行為的不滿而上書奏章的檢查員,每次出現文武百官接續而來針對天子皇帝德行批評的奏章都會先行被申時行留住,以免過度刺激 天子皇帝的自尊心;簡單而言,他就是一個身處於 天子皇帝 與 文武百官之間的“和事佬”!同時,他也是平衡 文武百官多個不同派系之間明爭暗鬥 的 調停人;盡其所能平衡多方面的利益!
讓 萬曆皇帝 的江山能夠持續下去,就是這位 明代大學士的個人理想,為了達成這個 理想,他會把所有大大小小的問題都加以在外觀上去裝飾,讓它們看起來不太礙眼!其目就是希望能夠維持官僚系統 在天子皇帝的名義之下保持在一種最低限度的有效運作!

這就是 申時行 的為官之道!

62 明代大學士 申時行 的制肘 2 官僚泒系

申時行 並不是 開國元勛人物或其後人,沒有甚麼開國功績來懾服朝中大臣,他所擁有的只是一種天子皇帝確認的身份 及 個人行事風格的“通達與包容”

申時行的國政標準並沒有鴻圖大計,只是在於使大批人民不為飢荒所窘迫,即在 四書 所謂 “黎民不飢不寒”的低標準下以維持長治久安。如此,唯一可以直接控制也願意執行朝廷政令的只有文官體系;明代有1100多個縣,也就是在地方裡有1100多個官僚體系來維持國家的運作正常。
可以說,申時行的目標並不算高,只可以說是一個最低要求。
“不肖者猶,知忌諱,而賢者有所依歸”。
所謂的“賢者”,就是各式各樣的社會關係使他們結成小集團。地方的 土豪鄉紳,衙門的吏員雜役,鄉鄰當中的苦讀學子,都以朝廷派駐的縣官為集團的中心,各自建立有利於自身的利益群體。
當中特別是不同年齡輩份的苦讀學子 最為 這些集團所寄與厚望的資產。因為,這些苦讀學子 若然 皇榜高中,被中央朝廷悉心訓練成為熟悉官僚體系運作模式的中上層大臣,那麼昔日 有份出錢出力補送這些苦讀學子參加 科舉考試的人 ,也就成為了這些中上層大臣的“恩人”;往後的關係就不用多言了!

而官僚體系當中,又有他們自己的集團關係。
出生於一省一縣的官僚是為“鄉誼”;
      同一年考中舉人或進士,是為“年誼”;
      同年的舉人或進士就像學校裡的同班一樣,在原則上有彼此關照的義務。他們的考官則不消說是終身的恩師。
      至於婚姻關係,包括男女雙方的遠親近屬,是為“姻誼”;
這麼多種的“誼”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個主要原因,各派系的主要人物即後台老闆就是有提拔新進的義務,私人的困難,可以協助解決,錯誤也可以掩飾,被提拔的和被幫助的,當然會對後台老闆效忠賣力,終身不渝。


以上這些都是在看《萬曆十五年》筆記節錄下來的。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61 明代大學士 申時行 的 制肘

 申時行 這位生於明代中後期的 中央朝廷大學士,所要面對的現實情況就是帝國體制上實施中央集權,其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管理的方法則依靠文牘。
故此,在他 身居內閣首席大學士的日子裡,從來沒有因為察覺到政治與管治上的需要而去制定一部能夠真正實施全國的普及成文法典;這麼的說,並不是否定歷代皇朝在刑名法制上所下過的苦工,只是縱然京城內的能幹之士如何的編制出盡可能完善的法令也走不出京畿。(《萬曆十五年》)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只要官僚系統能夠運作正常,就可彌補政府權力被議會架空的現實情況,若然情況發展到跟美國參眾兩院由不同政黨控制大多數議席,把政府提出的議案擱置或不被通過,甚至截斷官僚系統的“薪金”發放,讓整個官僚系統停止運作,公民不能夠使用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而政府部門的官僚系統成員亦需要強迫無薪休假,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之下,政府就是在某程度上被癱瘓了。

在中國帝皇時期,這種中央政府被 癱瘓 的情況是不會出現的!因為,皇朝時代的中國,道德至高無上,它不單只可以指導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而至高無上的道德代表,就是皇帝。
所以,就算官僚系統的人事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與 衝突,讓朝廷的日常運作出現難以持續情況,天子皇帝的 權威就會適時發揮作用平衡不同官僚派系的磨擦;若然,天子皇帝並不是一個勤政愛民的人君,那麼,作為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往往都會以天子皇帝的名義來嚐試讓“麻煩事件”冷卻下來;找出一些可以“斥退”的人來“罷免”,作為行使皇帝權威的象徵;申時行,就是一個懂得如何運用皇帝給與他有限度權力的首席大學士。
申時行 在得到 萬曆皇帝 尊為 大學士之首,擁有 首輔之名 來為皇帝處理帝國日常大大小小事情;這項職責從開始之際就十分清楚的告誡 申時行,他的 首要責任,並不是要破舊立新去幹一些鴻圖大計,而是要盡其所能讓帝國的官僚體系保持在一個有效運作的最低水平。
為了達到保持帝國官僚體系最低限度的有效運作,申時行 所採用的方法就是“平衡手段”。
而所謂的“平衡”又是離不開“利益的分配”!
在申時行的年代,他不單只要去平衡不同官僚派系的“利益平衡”,還需要照顧 萬曆皇帝 的利益得到有限度的滿足!
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萬曆皇帝 是一個個人思想的天子,他在 張居正 時代 是一位有志於為政君 的 年青君主;到了 張居正 死後 被揭發出來的諸多惡行爆光之後,這位年青君主 大受打擊;因為,萬曆 確實 視張居正為師亦為父!
到了申時行 掌政的日子,萬曆 已經 對於政事有著一種不能主宰就放棄的心態;對於內外朝臣的諸般勸諫都視為犯上,不再願意跟這些官僚派系有任何接觸,更不會想到要妥協;改以一種消極的“不表示意見”的態度來看待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去 照顧 這樣的一個萬曆皇帝的心願得到有限度滿足,申時行 確實感到為難!

說到這裡,倒有點兒覺得 現在的香港立法會主席 有著 申時行 的苦惱!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46 宗教禁地不能闖 耶穌娶妻生子

當年《達文西密碼》以 耶穌 曾經 娶妻生子為題材 成為了全球的討論焦點;這必然會引來 基督宗教界人士的猛烈批評,就算只是一般的平信徒也會對於有人說 耶穌曾經娶妻生子深感訝異!
在此來一個立論,就是 耶穌娶妻生子,會有甚麼問題影響到耶穌以人的身份在世界宣講救贖信息的價值?
耶穌 在世界裡 以人的身份 娶妻生子 就不是正好表明一個立場,以一個完整的人性經歷來體驗凡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曾經是別人的孩子,亦是孩子的父母這種身份,那有甚麼值得爭議呢?
如此的經歷過人性的遭遇,再從中宣揚救贖的信息,那不是更加有憑據嗎?
傳統的基督宗教並不會認為 伊德 如此的去詮釋是恰當的!這個衝擊到傳統基督宗教觀念裡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聖觀念,若然 認同 或是 不反對 耶穌 曾經在世上娶妻生子,那麼就會破壞了傳統宗教觀念對於 耶穌 以神的兒子身份 透過凡人的肉身來到世界跟 人類一起生活的超然性;因為,傳統觀念一直強調,耶穌 來到世界生活,是“進入世俗”而不“屬於世俗”!
再加上傳統宗教思想對於“性”這東西一直都是以“不潔淨”的態度來看待,身為 神的兒子,就不應該會去幹這種事!在傳統的宗教思想裡,男人跟女人的“性行為”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生兒育女”;若然並不是要生兒育女的“性行為”是不被提倡的,因為,在傳統的宗教觀念裡,是不認為人是有“性需要”這回事的!還會認定性行為是一種讓人陷於不義之地的誘惑!
故此,對於坊間說耶穌 曾經娶妻生子這個推論,是絕對不會被今天的基督宗教觀念所接受!這會認為是傷害了 耶穌 的神性,動搖了整個基督宗教思想的根基。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45 宗教禁地不能闖

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甚至是討厭宗教之下的道德倫理主宰人生種種事宜的人,只要有一點兒的自我思考能力,都可以把傳統的事情從一個相反的角度重新詮釋,可以把宗教的傳統思想教誨來一個顛倒。
從這個顛倒傳統的思考能力去重新詮釋一段 宗教歷史,是可以得出如下的一段不能容於傳統的“宗教歷史解讀”。
願意繼續看下去的朋友,請不要 發作 ,只是道出了一些人對於 宗教傳統的另一種看法,而這種看法是不會從他們的口中說出來;當 人們說要堅守宗教信仰的時候,那麼就應該對於其他不相信的人心裡是如何的想法有一個洞悉;提醒 自己 別人是可以有如此的想法;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當真的在公開的場合被如此的解釋去質疑的時候,就不會失了方吋。
一個真正相信宗教信仰的人,是不會容易地被其他的信息與解說而動搖信仰的忠誠,反倒會要求自我的反省與成長;若然 不幸的有所動搖,這就是說那人信仰並不堅固,本來就存在了很多懷疑之處,只是沒有人把這些東西提出來,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有那麼多的宗教信仰問題存在!
不論何事,去蕪存菁都是可貴的!

以色列人 一直以來都是以 自身民族是被耶和華所選擇的為立足點;一個 被 形而上者 所 選擇 的民族,必然是跟其他民族有所區別,是一種超然的地位!
但是,這種被形而上者所選擇的身份,可以得到“他者”的確認嗎?
沒有人可以作出這樣的証明,只有《聖經‧舊約創世記》如是說。

猶太人歷史 發展到了 摩西時代的時候,這位被埃及皇室所收養的皇子 得知自己真正身份之後,放棄了皇室的身份以一個以色列人領袖姿態帶領 埃及地的 以色人 離開 被勞役之地 在 曠野地 流浪四十年之後,以武力入侵迦南地定居的這一段歷史,是被 神明 給與一種 不可爭議的肯定,是神聖的安排,不可質疑。
但是,這種 以 形而上的權威作為理由的 武力入侵行動,本身就有著一種“矛盾性”;這種“矛盾性”是在於主體的需要跟其他存在體的需要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 對比 之下 的道德標準 當然是單邊主義 的靠向 以色列人;其他的迦南地 民族 都是被 形而上所批准可以根除於這片 流奶與蜜之地;原因,就是 這些民族並不相信耶和華;後世的宗教學者 再找到了一個有力理由;就是因為這些民族在這片迦南土地上仍然以“人殉”作為獻祭;這些不重視生命的民族,耶和華借用以色列人的手來剷除他們的異端邪說。
只是,又想到一個疑問,就是 全能者耶和華為何自己不動手,帶來一次自然災難把這些“不合心意”的人類徹底消滅掉呢?而是要借用“以色列人”的雙手!
後世宗教學者同樣找到了一個有力的由理;就是 全能者 耶和華 就是要讓人親身以 血、汗 ,甚至是生命來換取這片 流奶與蜜 之地;如此,才會懂得去珍惜!
有了以上的解說,那麼,以色列人 武力入侵 迦南地 就變成了一支“正義之師”。


這是以一個教外之人的觀點撇除 宗教信仰的 傳統權威 來細心閱讀這段以色列人歷史所看到的非傳統觀點;是獨立思考之下的產物,並沒有其他惡意的用心!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47 一份差勁的預算案帶來一次差勁的拉布

在民主政制的國家裡,議會內進行“拉布”是有其獨特的意義,是在野黨派對於現屆政府施政不滿的“最後手段”;縱然在大多數的情況之下,那些“被拉布”拖延的議案還是會被議會表決通過,帶領 “拉布”的議員並不能夠將議案作出任何修改,只能夠給與 現屆政府一些“不體面”。
今天在 香港立法會正在進行的《撥款條例草案》被三位議員“拉布”。
“拉布”的原因,是源自於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對於香港來年及未來民生經濟發展路向沒有闡述,對於香港市民的退休生活安排沒有“意見”;只是說香港政府要有“積蓄”來面對將來可能會出現的結構性赤字。
這一份《財政預算案》確實是不合格;亦受到很多市民不同程度的批評;財政司的表現“強差人意”!
縱然 市民 如何的表達不滿意“預算案”的內容,財政司 都立場堅定,表明 可以作出修改的空間並不多;這也就是說“不願意修改”。
在這種政府既定立場之下,議會內不滿意“預算案”的議員通常都會有兩種態度;其一是先行批評財政司的預算案內容 強差人意,之後還是會表決支持通過;其二是不願意接受這份預算案的議員,在沒有能力否定政府提交的預算案這個客觀情況之下,只能夠以“消極抵抗”的方法來表達不滿。
“消極抵抗”的最慣常手段,就是在議會內“拉布”!
以拖延議案表決的方法來逼使 政府 在 議案內容裡作出修改;這種方法在一些歐洲民主政制國家裡都是會經常發生的情況;並不是甚麼新奇的事情。
在 香港 的立法會裡,在英國殖民地時代,是不會出現“拉布”的情況;港英政府不容許這種事情發生!
回歸中囼之後的香港,開始沿著“民主社會”的方向發展,一些從前沒有出現的情況,陸續發生;這是 香港 沿著“民主社會”的方向發展必然需要去面對與適應的現實。
這種情況在西歐民主社會裡,是有著一種“平衡點”作為緩衝,讓現屆政府 跟 在野黨 在協商失敗之後,各不相讓的情況下,在議會裡“攤牌”的時候,在“拉布”的日子裡,民意就是現屆政府 與 反對黨議員 對於事態發展應該如何應對的最重要考慮因素;因為,他們都需要在來屆“選舉”裡取得公民手裡的選票;表現得不恰當,就會失去選票。
在香港,這種以“公民選票”作為 政治爭拗 緩衝劑 的政治模式還未成熟。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77 烏鴉反哺 羔羊跪乳

如果 有人以“烏鴉反哺 羔羊跪乳”來教導孩子需要回報 父母 養育之恩,你會認認真真的站出來跟他們說:「不要錯誤把動物界的行為來比喻人的生活,動物界跟本就沒有回報父母養育之恩這回事!」

不錯,動物界 確實沒有回報父母養育之恩這回事;所謂的“烏鴉反哺”只是烏鴉的群居習性,讓捕食回巢的烏鴉會將食物跟族群內其他烏鴉分享,古人觀察到這種行為,以人性的立場來看待,衍生出“烏鴉反哺”這個故事。
至於“羔羊跪乳”就只是古人以人性的親情觀點來看待小羊為了遷就母羊腹部乳頭的位置而把前腳屈曲跪下才能夠吃到母羊乳頭的奶水;並不是那個錯誤的詮釋解讀為小羊為了感激母羊的把小羊生下來時所受的痛苦,而跪在地上!
從自然科學觀點而言,“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都只是人們一種人性善良追尋的投射,把一種擬人法的思想模式套落在 烏鴉 和 羔羊 的天性行為上,以此來強調一種“人倫互愛”的親情關係;從這一個意圖上來看,“誤解”了又如何呢?
就作為一種《伊索寓言》式的教誨與啓發,這又有何不可以呢?
或許,真的會有人十分認真的拿著別人引用這兩個寓意故事來批評引用者“無知”“歪理”;在自然科學角度而言,“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確實是“無知”的人錯誤的引用“歪理”來強調 人倫道德 應該要“看重父母養育的恩情”;因為,就算是飛禽走獸 也懂得回報親恩。
但是,這樣的一種“無知”與“歪理”為何就不能夠拿來當成為一種“床邊故事”的方式來啓迪稚子良善的心靈!
就正如西方文化裡的“聖誕老人”“牙仙教母”,直至今天,父母們還是會借助這兩位傳統人物來哄笑小朋友;那麼,我們 會不留情面的說他們“無知”“歪理”嗎?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16 鄰居有隻河東獅

伊德 心裡有一位不喜歡的鄰居!
她 的孩子 從小就被其他鄰居“評審”為“不討人喜愛”的類型;其母 閑暇在家的時間,喜歡“打開”大門,拿起電話 單向式 高談濶論“天下事”,不需要使用“分貝檢測儀”也可以知道其聲量絕對超出九十分貝;再配合 她 經常高聲“喝罵教導”孩子的 日常功課;如此種種,坦白的說,真的讓人有點兒受不了!

那天,這個 “不討人喜愛”的孩子 回家的時候,用力拍打自家的大門,其聲量 刺激到另一戶鄰居的“大男人”;這個“大男人”應該是在這天工作不順心,讓他對所有事情都感到不滿意;於是,“大男人”走到門前,隔著 鐵閘 教訓了孩子一頓:「喂你這樣的拍打大門,很吵耳,十分沒禮貌很騷擾別人
孩子 被 “大男人”責罵之後,不知所措;情況就恰似是一個穿上校服的中一學生橫過馬路的時候,沒有遵照行人過路燈的指示,在“紅公仔”亮著的時候走出馬路,被 警察抓過正著!
只是,這一次 抓到 孩子 發狂拍打自家大門的“大男人”並不是警察。
就在這個 孩子 被教訓到了有點兒“羞愧”之際,他自家的大門打開了。
孩子的 母親不知何故 在孩子 拍打大門的時候沒有回應,卻在“大男人”教訓了 她的孩子一頓之後,卻剛好的回復清醒,隨即打開大門 走出來,發揮了女性的本能,保護自己的孩子。
「你幹甚麼罵我的孩子!!!」母親以母獅的架勢站在“大男人”家門前:
「你的孩子拍門很大聲!」大男人提高嗓子說:
「我的孩子拍打我的大門!又不是拍打你的大門!這有甚麼問題呀!」母獅咆哮著:
「他這樣很沒禮貌呀!」大男人感覺有點招架不來:
「他有沒有禮貌跟你有何相干!!!要教他也不用你來操心呀!」母獅開始佔了上風:「我的孩子拍打自己的家門,關你XXX事呀!」
“大男人”聽到 母獅 開始說人話之後,被打住了!

伊德 本來在家裡關上了大門為 老人家 清潔身體,聽到如此精彩的“人獸鬥”對罵,也把手上的毛巾放下來,專心“聽戰”!
「我只是好心幫你教孩子!」大男人有點兒站不住陣勢了:
「我的孩子我會管教…用不著你來擔心!XXX…好心不是這樣的XXX…XXX…」母獅 咬著不放口:
“大男人”敗下陣來,只能夠盡力抵擋不失全局給這 母獅。
「嘩妳這麼的多人話呀!!!」大男人方吋盡失:
「對你這種人不說人話說甚麼呀!XXX…XXX…XXX…」母獅 再補上了數言:
勝負已經很明顯了!

常言道“好佬 怕 爛佬,爛佬 怕潑婦,潑婦怕公堂”,所言甚是!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30 一個宗教難題 好人為何受苦

“好人為何要受苦?”
宗教信仰 所給與的解釋是超越人性所能夠接受的“永恒境界”;故此,當 人們要去接受 宗教信仰 對“好人為何要受苦”所給與的解釋,就必需要放棄 “人性”的價值標準,徹頭徹尾的以 宗教信仰的 “永恒價值觀念”來衡量 人生的種種際遇都是包含著超越人類有限生命的見證;這種 見證 可能是跨越一生或是整個世代的諸般原素當中的一小部份;就恰似是擺放在桌面上的二千片“砌圖遊戲”的其中一片,把“它”拿起來細心觀察,根本不會看到甚麼條理規則;在錯綜複雜的碎片當中,讓人茫然不知所措應該如何是好。
在這個人們極需要找到一個“願意去相信”的答案時刻,宗教信仰 就正好適時切合人們的需要提供了一個“無法爭辯”的答案;那就是“永恒的旨意”。
發生在世界裡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建構一個“永恒的旨意”!
這麼的一個“宗教答案”誰人有能力提出證據去“辯駁”呢?
其實,這也不盡然!
世間裡總是會有不願意“墨守成規”把所有從權威口中而出“本該如此”的事情默然接受而在心底裡沒有一絲懷疑;這種“懷疑”並不是要去推倒“權威”,而是希望可以找出另一個合乎當下境況的“解說”,以此來肯定人生還是有其意義所在!

曾經在醫院病房遇上了幾個對“本該如此”心存憤恨的家屬,都不約而同對於眼前的“意料以外”拒絕接受“它”就是在宗教信仰當中用來建構“永恒旨意”的一片砌圖;如此的安排對於這群家屬而言,太殘酷了!

一個老婆婆在清晨橫過馬路的時候,被一部車輛撞倒,司機事後不顧而去;老婆婆倒卧在馬路上好一段時間才被途人發現報警送院救治;在深切治療部昏迷了大約一個星期,隨後傷重不治!
一個芳齡十四歲的小妹妹,天生腦血管畸形 ,在一個平常無異的日子在學校課室“暈倒”;送抵醫院急症室的時候已經陷入昏迷;進行了多次腦外科手術來搶救她的生命,卻始終沒有好轉; 昏迷了一年之後撒手人寰。
一對夫婦育有三名子女,其中一男一女 先後病逝,剩下來的那一個卻讓兩夫婦終日寢食難安,害怕她也會難逃一死!

這些人生際遇,可以如何去給與一個“側寫”呢?
說是 宗教信仰 拿來建構永恒旨意的一部份嗎?
倘若 真的如此,那個編寫這本《永恒旨意》書卷的神明是否太冷酷了一點兒呢?
這裡,又再一次運用了“擬人法”來描述形而上的屬性;如此 就會灌注了很多人性的情感給與本來就是難以理解的形而上者,把 形而上者 裝扮得跟一個“人”沒有甚麼分別,借此形象來解讀世間種種人生際遇。在這種 人性化 的形而上者觀念影響之下,宗教信仰的“永恒旨意”就嚐試從不同的方向來解釋 人生際遇 讓 好人受苦 的原因就是為了要去建構一個更遠大,影響更深遠的 永恒旨意;目的就是讓神明得到榮耀!
這就是其中一個問題所在,是千百年來宗教信仰的解讀者難以說服遭逢厄運的信仰順服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難其目的就是在那個 永恒旨意 當中去 榮耀神明!
神明 想得到榮耀 卻讓 小小的人類去受苦!這實在太扯不上關係了!但是,這卻是傳統宗教信仰拿來解讀人生苦難的權威答案。
一個莘莘學子 在 公開考試 獲得了好成績;這拿來榮耀神明絕對是恰當的;並不是因為自己用功讀書,而是神明保佑才可以拿到好成績,聽在 君 的耳朵裡,多麼的動聽呀!不會有人故意拿來批評與訕笑;絕對值得給與一個 “哈利路亞”!
一個正值壯年的男人,家有妻兒,本來生活安穩幸福快樂;卻因為身患頑疾與世長辭,留下妻兒 拼盡力氣接受苦難 生活下去;這是最典型的例子,是不會有人說“把這事情歸榮耀給神明”;只可以說如此的遭遇,只是建構永恒旨意 的一個小點,人不能明白!
這就是老生常談的一個宗教問題;拿一個人的苦難 在 補足另一個人的生命,就是建構 永恒旨意 的慣常手段;在一個 嗚呼哀哉 另一個 哈利路亞 的構圖當中 ,有一些權威會說“這是合理的”!但是在 嗚呼哀哉 者 心底裡,那會可以說這是 “合理”呢?

已經到了 此生不渝 的 宗教信徒 是有能力在諸般的苦難當中找到 信仰的力量 ,持守著那份超越苦難的信心 活下去;如此的信徒,怎麼能夠不去敬佩!
只是,事情都總會有兩個方面的情況;人生苦難 仍然是讓世上大部份人難以接受如此般的遭遇就是 建構永恒旨意 的必然!
因為,我們 都只是一個 凡人!
我們 都不願意自己 是拿來 建構 永恒旨意 的“受苦者”而不是“享樂者”!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175 清明的思念

曾經說過,因為需要照顧 伊德媽 的原故,已經有十九年沒有在清明時節來到 伊德爸 的靈前追思他生存在世的日子;掃墓的事情都交給兄姐們負責。
在 已逝者 與 在生者 之間去選擇誰更重要,不必多言的總是應該以 還在生的人擺放在首要關注的位置上;已逝者不會再死一次!

伊德媽 是在一九九五年五月出亂子的;那年 的清明節她還手扶著拐杖跟兒孫們一起來到 伊德爸 的靈前祈求保佑兒孫事事順景;只是,自己卻失去了健康,變成為一個重症長期病患者。
翌年的清明節,伊德 就留守在醫院病房內照顧 老人家;從此,掃墓的心意就交給兄姐們了!

每一年 的清明節,兄長都會 作主摘日 集合 弟妹們 來到 伊德爸 的靈前致祭;隨後 就會一起到“茶樓”午膳,各人都“恢復疲労”之後,就會來到探望 伊德媽。
已逝者 只能夠銘記心中,縱然那份感覺是如何的真實,心中的對話是如何的動容,也不再會有真實地觸碰著的感覺。
當 感覺不再是以第一身的情況產生於兩者之間,而只是依靠“回憶”裡的“模樣”在腦海裡“拼湊”出來的時候,就不再“真正”的“真實”了!
“真實的感覺”是不會永遠存在的;總是會隨著 歲月的流逝而漸漸消散,直至如煙似霧的觸摸不到之後,人 就會開始“追憶”那份已經不再存在的“真實感覺”!

今年 ,伊德媽 的兒孫 仍然能夠親身去觸碰那份“真實的感覺”!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44 中國人殊途但不同歸

中國 在唐代開始就以天朝大國的身份自居,這是順應 古中國 封土建國 的時候所發展出來的一套“官僚體系”以輔助中央皇朝在地方實行管治的精神力量所衍生出來的自我定位;今天我們的國名“中國”也就是表達出一種天朝大國為世界中心的認知,國體以外的地方“盡是蠻荒野地”。
首先 有計劃與有系統地 學習 古中國文化的 “古代地區”,就是被 天朝大國 視為“東洋小國”的 日本 ;她 派遣來 中國 學習“中國文化”的遣唐使與及隨行人員以千計量,而 唐代 盛行的“彿教”就成為了 日本天皇以統合全國人民的宗教工具。

古中國 自知本身的 文化 被四鄰邦國 爭相學習借鏡,此一現實情況強化了 古中國 對本身文化 的信心;故此,從來都不會以“對等”的地位來看待鄰邦諸國,習慣了以“保護者”、“忠主國”高人一等的身份來跟 周邊地區交往;從一個側面來看這種政治情況,就可以聯想到為何 中國 從古到今都“不擅於談判外交”,不懂得如何“開出價碼”來跟“競爭者”討價還價;結果,要麼不是“全贏”就是“全輸”。
如此的歷史只有在“南宋”時期有了一丁點兒改變;南宋 因為自知是背海立國,沒有足夠的實力跟“金國”、“西夏”與及後的“蒙古”以“戰爭定輸贏”;才會接受現實以種種不同的條約給與對方經濟上的利益來換取短暫的“和平”;這種不以“天朝大國”自居的政治取向,雖然失去了“唯我獨專”的“冠冕”,但是卻讓 南宋 得以休養生息,在世界歷史裡成為了當時最“富有”的“國家”。
古中國 這種以 談判條約 來換取 “和平”的外交國策,到了蒙古 滅 南宋之後,再到朱氏結束元代統治接掌中國治權 ,明代 又再次以“天朝大國”的身份自居,嚴重跟世界的演變脫軌;結果,到了清代完整地承接明代的“一切”,唯我獨專的心態更加強烈,才會出現了百年國恥這麼的一段歷史。

進入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封建皇朝 結束了;但是從政治實況而言,中國 這家大宅門 只是更換了一面牌坊,宅門內的所有東西都依舊保留下來。
中國 的文化 曾經 光芒萬丈,可惜來到二十世紀卻成為一個“民智未開”“政治腐敗”巨大而孱弱的國家;這可以把責任推卸給誰人呢?

 “政治早熟”讓 曾經在文化領域光芒萬丈的 中國 對於所有外來的東西都“不認真看待”,這或許就是很多歷史問題的其中一個答案;把“自身”的“落後”錯看成為“成就”。
這麼的一種“自我定位”,倘若是以跟世界“老死不相往來”的態度作為“支撐點”,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關上大門”自行解決就是了;並沒有甚麼事情會被“外人”訕笑。

上世紀 中華人民共和國 跟 英國政府 進行“香港前途問題談判”之前的日子,中國以國家名義接待“外賓”的時候,都總會安排“中外傳媒”來到“貴賓廳”採訪這些國家級別的禮節交往;那時候的 中國 貴賓廳 擺設,是每一位到會人士都安排一張“紅色梳化單人椅”,“一張木茶几”,在茶几下面放置一個“國產痰罐”;最初,一些老外對於這個放置在茶几下面的“國產痰罐”是如何的用途不為所以,直到“老外”完全明白“國產痰罐”的用途之後,都心感訝異!
中國人 在大宅門內的客廳擺放“痰罐”,目的就是要“方便”客人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暢通氣道”;這種方便客人的傳統亦同樣給與 老外方便;在國家接待外賓的禮儀上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沒有顧及到 老外 是不會在 別人面前“暢通氣道”,這會被看待成為“不禮貌”。
這個 “國產痰罐”的傳統可以如何的去理解呢?

國家 需要數年的時間才願意把“貴賓廳”內的“國產痰罐”收起來;接受“痰罐”在外交禮儀上是不衛生的。

把話題轉移到 “自由行人士在香港隨處便溺”的情況 就可以或多或少的理解到“中國人”的習慣在很多時候都是“自我為中心”的投射;並沒有顧及到 “自家人以外”的感受;這可以說是傳統大宅門的思想;而這種 傳統大宅門的思想 就 基於 “天朝大國”的觀念 落在 尋常百姓家裡的延續。
香港 縱然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但是在 社會文化深受世界價值觀念薰陶的情況之下,對於 國內同胞 很多行為習慣有所不滿 就是一種必然的反應;這些不滿 倘若 是 基本個人行為價值觀念的不可接受,香港人為此表示不滿是應該的,並不是甚麼“不愛國病”“恐共病”“驕生慣養病”;只是,當外來群體是以一種“大宅門心態”來港“吃喝玩樂購物消費”的時候,就會認為香港人不懂人情世故,人家來給你錢還要被香港人諸多批評,這絕對說不上。

這是一種人民的普及文明水平的表現!也可以說是 國民素質的反映;在中國歷史裡,就是因為中央皇朝往往抱持著一種“天朝大國”的觀念來接觸皇城門外的世界;不願意 去接受“自家”的“落後”這個事實,亦不願意去改變“自家”的“落後”這種需要,才會在歷史裡處處受屈辱於人前。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174 當一種習慣變成為一種生活

當年,決定 讓 伊德媽 留在身邊的時候,坦白的說,對於如何去照顧一個植物人真的全然不知,絕對是生活在“見一步走一步”的日子。
千思百想如何去讓自己成為一個“照顧者”;嚐試過很多“不對的方法”,才找到一個適合於 伊德媽 的照顧模式,再從這個“照顧模式”裡去變化更新切合當時卧病在床者的需要。
當這麼的一種“照顧模式”在漫長的歲月裡變成為“一種習慣”之後,再繼續演變下去,就必然會成為一種“生活模式”;當“生活模式”被確定下來,就不再容易可以去改變了!

這種情況就跟在家裡帶孩子的女性十分相似;沒有人會相比於一個持家有道的女子更清楚這個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需要些甚麼東西!一個外來人,是沒有能力去取代這麼樣子的一個角式;縱然那人是如何的願意去付出,都總是格格不入!
一個持家多年的女人,自知家庭事無大小的所有事情,都清楚明白其原因與將會出現的後果;故此,其他家中成員偶而的“靈光一閃”提出了某些點子希望可以幫忙家常事,都總是會碰到一鼻子的灰;如此情況發生了數次之後,就不會再有人在家庭裡提出新點子。持家的女人就會更加認定“捨我其誰”;事情總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處理才不會出亂子!

伊德 是一個持家多年的男人!
快要二十年的日子裡,在病床邊照顧長期病患的 伊德媽 亦出現過數不勝數的亂子;有些亂子微不足道,另一些卻是“生離死別”的難以忘懷:從千頭萬緒的經歷當中,掌握了 伊德媽 如何的生理反應 就是預示著如何的問題將會走出來;這是其他人,甚至是病房內的醫護人員也預測不到的“個人經驗”。
這種“個人經驗”在大數多的日子裡,都可以說是“凌駕一切”的!就是因為被認定“凌駕一切”,所以 其他人從“靈光一閃”之下提出來的點子,都不會被 伊德 接受,只是會禮貌的說一句“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確實是真的假不了!就是因為 “已經知道了”才會準確預測得到往後將會發生甚麼事情;故此,出於好意的點子,謝謝了!

謝謝了!是真心的!
因為 別人 看在眼裡 隨即 發乎情的流露關切之情,在芸芸眾生裡並不是必然的事情!遇上了,應該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