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
香港人 心裡所不滿的是甚麼?
為何
在回歸中國十七年之後,從前只是 稚子童齡 的八十後與九十後還是會如此的“懷緬”港英政府時期的 香港生活?
在細說這個問題之前,容許
伊德 借用 一段 香港衛星電視 在香港回歸中國之前的 事時節目裡 一名台灣記者對當時香港人的評價。
這段
時事評論 是關於 當時 香港社會普遍的經濟景氣之下,香港人 在日常生活裡的“豪情消費”,在節目完結的時候,這位台灣記者給了一句“結語”,“…這就可以反映出香港人的意氣風發…”
不錯,香港
在 1997年回歸中國之前的十年歲月裡,真的是 經歷了一段 人人有書讀,個個有工開 的十年經濟景氣日子;是時勢造就香港也好,是
香港造就了適合自己的時勢也好,大家 都在這段景氣日子裡得到了認為是屬於自己的東西,能夠各取了所需。
在這段黃金十年裡,香港人能夠各取所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全球經濟的景氣帶動了全球資金的流動性,選擇了回歸之前的香港作為一個資金集散地;故此,當時的
港英政府並不需要提出任何積極的政策措施,境內境外的投資者都可以在香港這片小小的土地上找到“生財之道”;故此,縱然 房地產,女皇頭硬幣,香港郵票…的價格不斷上升,在財來自有方 的景氣之下,香港人並不認為有 天大的問題 需要即時去解決。
香港人
真的沒有想到 天掉下來的“亞洲金融風暴”緊接著“沙士來襲”就把 習慣生活在天空裡的香港人被狠狠地拉回到地平線上。
就是從這個節根兒上開始,香港
在享受 黃金十年 的日子裡沒有去理會的問題 就一個緊接一個的從抽屜裡走出來。
在近乎全民就業的黃金十年裡,香港只會出現“有工沒有人做的情況”,就算是
大大小小的輕重工業相繼遷離香港,讓香港的就業市場出現了一種不平衡的現實情況,港英政府也認為並不是一件急需正視的問題;還不到十年就要把香港歸還給中國,只要稅收有增無減,那麼就
真的不需要有任何長遠的經濟計劃了;甚至 還可以把“民主”這種在英國殖民地政策裡不能夠存在的“理念”變成為一個實質的形態送給香港人;日後從這個“民主理念追求”所產生出來的“燙手山芋”都只是
中國政府的問題吧!
政治
就是如此的了!
風調雨順的日子過去了。
當香港
真的需要憑實力在世界經濟市場上得到生存空間的日子裡,才察覺到從前認為是必然擁有的東西,消失了!
在 風調雨順
的時代裡,就算真的有東西消失了 也不會有人在意;到了 捉襟見肘 的日子來到,才會去慢慢點算出究竟失去了甚麼?又或者,自己的口袋裡根本就不曾存在過這樣的東西!
現在
香港的問題已經沒有理由再去推諉給十七年前的 港英政府。
我們可以給第一任
特首 董建華 同情;因為當年他的左右手根本沒有用心去協助過他去面對難題;在一個外行人去擔任政治首長的現實情況之下,他只能夠放棄港英政府一手栽培的公務員專才,改以自己挑選的政治問責官員來處理一籃子問題;結果,他不成功!
到了
曾蔭權 抓緊機會成為了行政首長之後,確實能夠穩定了整個公務員體系對政府的態度,只可惜,對於所有政治與民生的問題卻 沿襲了 港英政府的遺風,只需稅收能夠平衡甚至有所增加,就不需要去處理所有問題;結果,在就業市場嚴重失衡的情況下,青年人沒有一份可以讓其實現階級往上流動的工作,又負擔不起早已經脫離現實的高樓價,在安居不成,就業不穩的社會裡,對政府施政一丁點兒正面評價也沒有的生活裡,滿肚子寃屈!
後來
特首 曾蔭權 的“貪腐新聞”把這位特區行政首長的民望拉到谷底;市民對於連繼兩任行政長官的表現強差人意的大部份原因都簡單化地歸納到“並非香港人一人一票選出來”這個原因裡;故此,對於直接關係到
行政長官產生過程的“選舉委員會”心感厭惡;這是可以清楚理解的!
所以,到了現任
行政長官 梁振英 在選舉之後爆出大宅僭建醜聞之後,直接導致了 市民對行政長官史無前例的 不信任 與 不尊重的社會現象不斷發酵。
“香港
的不濟,大部份原因是 由不稱職的行政長官所導致”
這就是大部份對香港情況不滿意的市民心裡的一條刺!
“假如,我們能夠自己去選一個真正能幹的人來擔任行政長官,情況必然會不一樣”
這就是今次發起及參與“佔領中環行動”大部份市民心裡的念頭。
當然,政治
從來都並不是沒有選擇的;但是,卻就是因為認為自己沒有份兒去選擇這種心理加劇了香港人對現屆政府的不信任。
生活習慣被嚴重影響。
價值觀念被惡意扭曲。
生活資源被外來者拿用。
感覺到不被尊重。
如此種種現實情況都被歸納為“行政長官不濟”這個理由當中。
很多香港人都憧憬一個
有為 與 能幹 的行政長官能夠透過 一人一票的普選過程走出來, 為香港去悍衛 及 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而並不是處處都要求香港人去 接受現實就是如此!
這種群眾心理預期是不難去理解的。
只是,政治
從來都並不是能夠按照 大多數人的意願去發展!
當 勢頭強烈
的群眾決定透過激烈的手段去為自己心目中的預期以“法制不容”的途徑來爭取的時候,就必然會出現“混亂”與“衝突”。當“混亂”與“衝突”發展到某一個階段,就會產生社會的對立民情;當社會的對立民情形成為
群體 與 群體 之間“爭奪控制權”的時候;政府本來被“批評”的角式反倒過來淡化了。
香港目前的情況就是如此。
也可以說,世界各地每一場針對“政府”的“群眾運動”都會出現“角式交替”的情況;單單以人群面孔來“分類”集會人群,往往都會出現“新的號召人”,這對於負責控制及維持秩序的人員而言,是會出現“無從入手”的情況;但是,只需要把“分類過程”倒過來,從“已分類者”推算下去,就能夠清楚掌握
每一群街頭群眾的“所屬”;其實,是“萬變不離其中”。
來到“萬變不離其中”,香港
今天出現的“政府首長”得不到認受性的風氣;就是基於一種“市民的失落感”沒有得到一種可以預期的改善而產生出來的“反抗”。
“感覺到沒有前途
和 機會”去改善生活,就是為何人群不願意離開 佔領示威地點的原因。
不錯,以佔領街道癱瘓交通作為手段去爭取“各種形形式式的要求”絕對是不應該的行為;但是,當這種行為變成為社會風氣的時候,就已經變成為並不是單純的違法行為;就是違法行為被制止了,這些負面的風氣還是會借助另一次“東風再起”!
那麼,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那裡可以找到呢?
如何才可以選出一個有認受性的
行政首長呢?
一間僱用了超過一百人的工廠,要如何的制度管理才能夠讓大多數員工都有歸屬感,願意在工作崗位上盡責,也願意遵守工廠的管理制度!
這個問題真的不用多說,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完整答案;問題就只剩下如何能夠找到一個好的最高管理人。
這個管理人並不一定就是“大老闆”,也並不一定需要“大老闆”來處理工廠的日常管理工作。就算
這位 最高管理人 是由 “大老闆”委派到工廠裡,只要 工廠裡大部份員工都尊重他的 最高管理人身份,相信每一項指示都是對工廠及員工有積極作用;在這種 積極作用 的風氣裡,大部份員工都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得到保障,工資水平足夠家庭經常開支,也知道
只要 擁有認可的資歷 及 經驗 就會得到公平的晉升機會;那麼,就不會有人可以成功在工廠內發起反對 這位最高管理人員的 罷工;若然,情況是相反的,事情就會倒轉過來!
今天的情況就是
在香港不同年齡群體裡都積壓了一份對 行政長官 表現不佳的負面情緒;人數不一定是百萬之眾,只需要在每一個年齡群體裡有足夠數目的人數存在,就能夠產生出一種 勢頭去要求
得到自行選擇 最高管理人 的權利。
要去推倒一套體制,只需要一點兒暴力就可以!
但是,要去恢復一套體制的
法律地位,就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