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單不隻影

不形單不隻影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193 黃仁宇眼裡的儒家真理

黃仁宇 是一位 歷史學家,也就是說 他的尊長是在於對 歷史 事件的分析與整合,從中理順出歷史發生的前因與後果所蘊含著的教訓與啓迪,讓當代人和將來的後學者能夠從這些教訓與啓迪當中 懂得世事的鑑識,懂得知所進退。
在《萬曆十五年》的尾段內容,黃仁宇 寫下了自己對 儒家思想的 一些領悟;從一個“歷史尊長”口中所說出來的“儒家領悟”,當然不能夠拿來跟 “哲學尊長”的分析作比較;但是,卻可以從中看到 一個平常有學識的長者是如何去 理解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裡的“某一部份”,透過 他的“視線”去理解 平凡人對於 存在了數千年的中國智慧承傳到現代人的腦袋裡之後,會是如何的一個模樣。

論仁
溫和有禮,慷慨大方 是 仁 的初階階段,在向更高階段邁進的過程,又必須把自己的思想與言行統統納入它的規範之內,經過不斷的積累而可以到達 去私,最終 無我,這樣 仁 就是一種 強迫性的力量,行動的最高準則,超越 人 心間 的品質,也是 生活唯一意義之所在。

“仁”這個 中文字 筆畫並不多,只有四筆就完成;但是,在這 四筆 當中,卻是有著一份“超然”但卻“執著”,一種“坦蕩”但卻“沉實”,一種“完備”但卻永遠“遠尋”;也就是說,永遠也不會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完全的人”不再需要去“學習”讓自己生活得相較於昨天更有意義。
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是一個“現實”的思維模式,不以“形而上”的“神秘力量”作為倚靠,而只是提倡“人”活在世上就應該有一種本當如此的“克己”以至於“復禮”來讓眼前“紛亂不堪”的世界回歸到一個“平衡點”上,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得到安穩的生活。
這種改變 在 孔子 心底裡 是不需要運用 千兵萬馬 在沙場上殺到你死我活來決定誰人是“世界”的主人;而是只需要從“一個人”的內心開始。
“克己”就是這個方法的第一步。
“復禮”就是在自身願意放下不容時局的“自我實現”,犠牲“理想”來讓“天下”回到一個“平衡點”上。因為“禮”本來的用途,就是如此。
這是 孔子 活著的世代裡所看到的“現實”;因應這種眼前的“現實”從 孔子 腦袋裡跑了一個“儒家思想”出來。
簡單的說,儒家思想 就是要求每一個人都願意“克己”,目的就是讓“禮”這套“制度”能夠有效運作,讓社會大多數人的生活得到“安穩”。
這在孔子心裡,就是一種人人皆可成功而不需要“形而上者”的倚靠就可以實現的理想。
只可惜,儒家思想 不能容於孔子生活的世代。
因為,眾多的諸侯,君,大夫 都不願意“克己”,他們都想在 春秋戰國 的歲月裡,打混於時局亂世的機會當中建立霸業稱王。
“仁者”就在這種 紛亂世代裡被消磨殆盡。
來到這個節根兒上,從腦袋走出了一個問題。
倘若,“真理”是能夠被肯定於不同的世代裡,那麼 孔子 心目當中的 “克己復禮”、 “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拿來放在今天的世界裡,是否同樣是“真理”?
一個肯定的答案說:「絕對的是」
只是“真理”在很多人的心底裡被“自身”的“希望”加添了很多的“附注”。
這些貼在“真理”之下的眾多“附注”成為了眾多行為的辯解;聰明的人,只需要為“真理”不斷加添“附注”就可以讓“事情”從一個“不應該”辯說成為“應該”;如此之下,層層堆積起一面看來擁有“真理特徵”的高牆。
這並不是“新鮮”的事情!每一個世代都會有 人 層層堆積起一面看來擁有“真理特徵”的高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