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 在《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這篇論文裡,曾經引述過一位同時代學者的研究,論証
人們 在 世間的生命裡所遭遇到的“愉快”與“不愉快”的經歷是不相等的;絕大多數的 人 在其一生裡總是遭遇上 “不愉快”的事情 多於“愉快”的事情;在這個研究結果裡,引證了
人生是“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這或許就是盧梭心目中 人與人之間的其中一種“不平等現象”;有些人生於豪門富人之家,先天的條件就相比於一般平民百姓 好上千百倍,免除了為
生活勞苦 這個擔子,能夠 把心力 投放 於其他方面。
人們 感受到“愉快”就是因為“生活如意”沒有“阻撓”,能夠實現自我的存在值價。
於此同理,人們 感受到“不愉快”就是因為事情“不從人願”,付出了心力卻未能達到自我現實的預期。
人生很多事情都落空了,就是對自我 的某一種形式上的否定;在一個感覺到被外界否定了的人生裡,又怎可能感受到“愉快”呢?
這就是一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這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愈大,“不愉快”的感覺就愈加強烈。這種感覺可能在某些時候並不一定是“當事人”的主觀感受所形成,而是身處於“社會大氣候”之下人們的共同感受;而存在於
人群 裡的 共同感受是會被不斷的“強化”、“偽裝”並“轉移”到一個跟本來與這種“不愉快”感覺沒有多少關連的“地方”。
在這個被“轉移”到的 新地方 裡,人們可能並不知道這種“不愉快”的感覺是從可而來?是如何的產生?只是知道這種“不愉快的感覺”跟自己的遭遇十分相稱,於是就“接受”了大多數人跟自己是同樣的經歷著一種“不愉快的人生”。
盧梭 對於 這種“不愉快的人生”經歷 有一種應對方法;那就是不必要去否定“人生是不愉快”這個事實,而是把心力投放在這些“不愉快的人生”經歷以外的“愉快事情”當中,努力去發掘一些沒有被自己察覺出得到的“隱藏愉悅”,把
“它們” 認真去看待,嚐試從這些“隱藏的愉悅”尋找出讓一生受用的價值所在,以此來現實那種“自我價值”的存在。
這是一種“人生觀”的支撐點;支撐點 落在何種地方,人生觀就是如何的境況。
有些人 就是遭遇上“天大的厄運”也能夠“樂天知命”,沒有在其人生當中傳達出一種負面的信息,那就是他們的 “人生觀支撐點”放置在一個只有小部份人會選擇的地方上;就是這個“地方”讓他們與別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