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古羅馬共和政體時期的歷史裡
有一位在 危難時期 被任命為 獨裁官 主導全羅馬軍政大權的人物 名叫 辛奇那圖斯。
當時的
羅馬 在放棄 王者政制之後,採用了 一種 三方權力平衡的政治制度,“共和政制”;羅馬公民、元老院、執政官;這個三方權力架構 產生了一種政治制衡作用,沒有 過多的權力輸送給任何一方,避免了形成大權獨攬於一人身上的情況出現;但是,卻產生了一種面對危急事態發展的遲疑不決情況,這種缺陷在
羅馬 實行 共和政制初期 的邊疆不穩現實情況更趨明顯。
那年,羅馬
仍然要在“戰時季節”忙於 派調 軍團在邊疆領土迎戰來犯的 “外族”;在 情況不太危險,“對手”並非強敵之流的慣常戰事當中,兩位 執政官 就算只是“軍事頭腦平庸之輩”也可以憑著
羅馬軍團兵的老練戰鬥本領 輕易打退“入侵者”;但是,在出乎意之外的 “強敵”出現在眼前的時候,一般的平庸執政官卻沒有能力去擔當領軍抗敵之責;只能夠在危急關頭,拔擢“良將”委以重任,領兵出征。
辛奇那圖斯,是一位退役的羅馬軍團中層指揮官,他並非顯赫的名門之後,縱然
天生 是良將之流,也沒法在羅馬軍政界 取得一席之地位;故此,在退役之年,回歸故里,過著踏實的農耕生活,心滿意足,不作非份之想。
那年,羅馬強敵當前,兩位
現屆執政官 沒有能力打退來犯疆土的 外族戎馬;他們 跟 元老院議員們 相議之後,決定 委任 一位 任期半年的 獨裁官,給與他 羅馬最高的軍政大權,以謀劃“戰時應急措施”。
辛奇那圖斯
,在 接獲 執政官的 委任通報之後,沒有 遲疑,也沒有討價求償,立即整理行裝,組織 獨裁官的 幕僚班子,以最快的速度 帶領 羅馬子弟兵 趕赴邊疆迎戰來犯的 外族強敵。
擅戰的羅馬子弟兵
在良將 辛奇那圖斯 的領軍之下,大獲全勝。
鳴金收兵
之後,回到 羅馬,站在 眾多 名門顯赫的羅馬軍政巨人面前,辛奇那圖斯 神情自若,沒有多言,也沒有求償,把 任期還剩五個多月的 獨裁官 職權 交還給 執政官。
離開
首府羅馬城之後,辛奇那圖斯 回到自己的郷間居所,捲起衣衫,彎下腰肢 繼續他的 自耕農生活。
這就是
“公民責任”的歷史引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