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 超過了人所能夠承受的極限,就會有兩種 自然 的反應;一,是無力再忍受,徹徹底底的 崩潰,在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沉默無語。二,是從 它途 找到出路,把 悲傷 拋諸腦後,恰似是判若兩人的模樣。
或許,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以最低限度的有效運作來應付每一天的生活。
現在回想
三十年前,伊德爸 在佛教療養院 離世 的時候,少年伊德 看到 三哥 在 病房裡 不留情面的跟 病房職員 討公道;要求“他們”清楚交代 伊德爸 的確實死亡時間!
隨後
趕到醫院的兄姐們都先後站在 三哥的身旁,沒有人願意接受病房職員 “官腔樣式的回答”就是 伊德爸 人生最後一刻的遭遇!
就在
兄姐們 不約而同的 為 伊德爸 討回公道的時候,伊德 只是在哭!
一個穿上校服的少年人
全身濕透,伏在已經不知何時死去的父親軀體身上,甚麼也做不了,只是在哭!
悲傷的這一天,伊德媽
是最後一個來到病房的親人!
縱然
在 伊德媽 心裡早已經有了一個 “喪夫”的預期快要來臨,到了這一刻真的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卻是無法安然地去接受;伊德媽 也在 孩子的身旁一起哭,只是,還可以身為母親的身份來安慰孩子“不要哭”!
“不要哭”這三個字
在 伊德爸 離世 的這一天,不斷有人在口中說出來,卻沒有半點兒的幫助 伊德家 每一個成員坦然面對 跟 至親的永別;因為,喪夫 與 喪父之痛 纏繞著病房職員的 冷漠與無情,就是在
伊德家成員的傷口上撒下一把盬。
最傷感的就是 三哥 陪同 佛教療養院 殮房員工 運送 伊德爸遺體來到停屍間之後,殮房員工
竟然沒有“忌諱”把 伊德爸的遺體擺放在地上!
就算真的是停屍間“擠滿”了,也應該在
死者親屬面前臨時以“推床”代替冷藏櫃;這是最基本的“假意安慰手段”;只可惜沒有一個醫院職員想到有如此的需要!
這麼的一個圖像,看在少年伊德眼裡,就是
病房對家屬的懲罰,也是一個世態炎涼年代的印記!
三十年之後,伊德
明白到甚麼是“最低限度的有效運作生活模式”;就種“最低限度的有效運作”,目的就是要讓 身邊的親人在艱難的日子裡縱然沒有能力去改變已經無法挽回的現實,也不至於因為看到
故事主人 在一言一行當中流露出來的“黯然神傷”而不斷增添哀痛。
就是這個三十年前的圖像,要求
伊德 在預備 伊德媽 離世的事情上盡力維持“自己”在一個“最低限度的有效運作”!
坦白的說,一個
照顧 伊德媽 十九年的孩子若然在 “永別”過程當中“倒下來”了,還有甚麼人可以給與其他親人面對 跟 伊德媽 死別 的安慰呢?
伊德
明白在跟至親“死別”的過程當中,只要有第一個人“崩潰”,其他人就會相繼倒下來;如此,已逝者在當天就不會得到安息!
故此,希望
伊德媽 在踏上人生最後一步的過程裡,可以在一個 熟悉的病房裡走完這一步,就是 孩子 心裡所願的事情。
在 2014年,廣華醫院腦外科病房裡的管理級別職員 全部在十九年前還未晉升;也可以說 伊德媽 和 孩子 在病房裡見證了他們的醫護生涯從最初級的護理人員
成為病房主管 整個過程。
這種情況,為
伊德媽 換來了很多 優待;但是,卻避免不了 三次被病房職員弄裂手臂骨的遭遇!
何以說甚麼話來為
病房 開脫呢?
或許,就是因為“認識”的關係,腦外科病房職員都願意為伊德媽
多給一點貼身的照顧;這相對於內科病房 與及 伊利沙伯內科病房的“小做不會錯”的格言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只可惜,腦外科病房在多給一點貼身照顧的過程當中卻欠缺了“警戒心”,沒有好好看顧
伊德媽兩條“骨質疏鬆的手臂骨”。
縱然
經歷了兩次不盡如人意的經歷,但是 在 選擇不多的客觀環境裡,選擇一個 善終 的地點就需要把不合乎理想的條件也一併列入考慮之列。
還是選擇了“廣華醫院腦外科病房”作為
伊德媽的“善終”地方。
或許
就是“好事不如願,壞事天注定”的安排;2014年7月10日 伊德媽 因為心跳異常的偏高,讓 伊德 警覺到有必要召喚救護車送伊德媽到急症室的時候,急症室 醫生 認為 伊德媽有需要入住內科病房接受治療,卻因為
內科病房爆滿而被安排“借位”到腦外科病房。
現在回想,這就是
應驗了 伊德 心願 伊德媽的 善終 安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